道學圖書出版信息

    目 錄
  1. 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901—2017):詹石窗 總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21年
  2. 道教大辭典:吉宏忠 劉仲宇 陳耀庭 丁常雲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年
  3. 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蕭登福 著,巴蜀書社 2021年
  4. 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謝正強 周全彬 主編,巴蜀書社 2021年
  5. 道藏集成:何建明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7年
  6. 道醫集成:李光富 高文柱 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 2019年
  7. 重刊術藏:謝路軍 主編,九州出版社 2019年
  8. 莊子彙校考訂:蔣門馬 著,巴蜀書社 2019年
  9. 子藏 道家部 等總目錄:方勇 總編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1-2021年
  10. 東方道藏 第一輯 民間道書合集 :孔令宏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

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901—2017)

書名: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901—2017)
作者:詹石窗 總主編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定價:800元 精裝全六冊
ISBN:978-7-5013-7033-7



總主編簡介

詹石窗,1954年生,福建廈門人,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傑出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中華續道藏》首席專家等職。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等30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論著先後獲得省部級獎十餘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5項,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有兩部著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兩部著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著作外譯」項目。《道教與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講》先後被譯爲外文,在國外出版,得到了學術界高度讚賞。

編委會

總主編:詹石窗
總主編助理:胡瀚霆
分冊主編:
第 1 冊:張崇富
第 2 冊:李冀
第3.4冊:周冶、胡瀚霆
第 5 冊:李裴、廖玲
第 6 冊:于國慶
分輯統稿(排名不分先後):張崇富、程雅君、姜守誠、楊燕、周冶、張欽、潘顯一、李裴、張澤洪、于國慶、張興發、蕭登福、鄭志明。

總目錄

第一冊
第一輯 道家與道教歷史研究
(一)道教通史、專史與斷代史
(二)道教文化史
(三)區域道教史
(四)道教派別及其歷史
(五)道教洞天福地與宮觀文化
(六)道家與道教人物生平思想
(七)道教神仙研究

第二冊
第二輯 道家與道教文獻整理研究(甲部)
(一)《老子》注譯與研究
(二)《莊子》注譯與研究

第三冊
第三輯 道家與道教文獻整理研究(乙部)
(一)道家其他經典注譯與研究
(二)道家道教文獻綜合考察與專題探討
(三)道教典籍的個案整理與研究
(四)道教考古資料發掘整理與研究
第四輯 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
(一)道家思想研究

第四冊
(一)道家思想研究(續)
(二)道教思想研究

第五冊
第五輯 道家與道教的特別專題研究(醫學養生)
(一)道家養生學
(二)道家氣功學
(三)道教養生學
(四)道教氣功學
(五)道教外丹學
(六)道教內丹學
(七)道家與道教醫學
第六輯 道家與道教的特別專題研究(文藝審美)
(—)道家道教與美學
(二)道家道教與文學
(三)道家道教與神話、傳說、戲曲
(四)道家道教與繪畫
(五)道家道教與建築、造像
第七輯 道家與道教的特別專題研究(科儀法術)
(—)道教科儀研究
(二)道教音樂研究
(三)道教術數學研究

第六冊
第八輯 道家與道教的綜合擴展研究
(—)道家與道教概論
(二)道家道教與儒、釋關係
(三)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社會
(四)道家道教與世界文化
(五)道家與道教綜合性論文集
(六)道教研究工具書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
書名筆畫索引
著者筆畫字頭索引
著者筆畫索引
後記 詹石窗

內容介紹

《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1901-2017)》是四川大學傑出教授詹石窗先生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準號:14ZDB118)的最終成果,是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凡225萬字。本書從1901年以來有關道家與道教研究的論著中選取了1786種,一一撰寫提要,是迄今爲止第一部關於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的提要總集。本書爲每部著作所撰寫的提要,既有出版時間、版次等具體信息的準確著錄,也有對作者個人生平的扼要介紹,更著力對圖書創作背景、內容要點、學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客觀的分析評述,以期全面展示我國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脈絡,是一次比較系統的學術研究經驗的總結。它展示了中國百餘年道家與道教研究從弱小到逐步壯大的歷程,體現了中國氣派、中國路數的新道學風貌,爲人們了解道家與道教文化的思想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作用提供了一個巨大的信息庫,爲社會道德教育、個人修身養性以及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滋養。

道家與道教不僅在歷史上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流傳海外,受到海內外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20世紀初以來,各種研究著作相繼問世,積纍了大批成果。根據初步調查,僅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著作就有4000種以上。這些著作從文獻學、歷史學、文藝學、哲學、醫道養生學、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建築學等不同角度對道家與道教的思想文化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考察與解讀,體現了我國學者一百多年來不斷探索的學術歷程。由於種種原因,人們要想全面了解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成果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即便是專業學者,也很難對這方面的成果進行整體把握。故而,系統編纂「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的工作應運而生。

本書將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的漢文著作納入遴選範圍內,其地理空間區域(即出版地)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香港與澳門地區,而海外出版的此類著作則暫不作爲遴選對像。

本書從史料價值、學術規範、理論創新三個層面,精選提要對像,從而形成本書總體框架,其中包含以下五個模塊:

1、道家與道教歷史研究

道家與道教的學派、教派史是百餘年來學者們頗爲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就現有成果看,學者們研究的主要方面有:道家通史、專史與斷代史、道教文化史、區域道教史、道家道教流派與信俗、道教洞天福地與宮觀文化、道家與道教人物生平思想、道教神仙研究。

2、道家與道教文獻整理研究

百餘年來,學者們尤其重視經典文獻的整理、研究。由於歷史原因,學者們對道門經典文獻的整理、研究並非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側重點的。從現有情況看,學者們對《老子》與《莊子》的研究所下的功夫最大,成果也最多;而其他道家經典的整理、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制度道教經典研究成果。鑒於此等情況,本模塊形成六個小分支:《老子》注譯與研究、《莊子》注譯與研究、道家其他經典注譯與研究、道家道教文獻綜合考察與專題探討、道教典籍的個案整理與研究、道教考古資料發掘整理與研究。

3、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

由於時代發生變化,在西學影響下,百餘年來的學者們研究道家與道教思想往往具有學科劃分,或者研究其哲學思想,或者研究其教育思想,或者研究其經濟思想,或者研究其美學思想,或者研究其醫學養生思想等。爲了便於組織,本模塊將此類成果概括爲兩大分支:道家思想研究、道教思想研究。

4、道家與道教的特別專題研究

道家與道教文化可謂包羅萬象,其所涉及領域相當之廣,其中有三個方面最具特色,這就是醫學養生、文藝審美和道教科儀、音樂、法術。長期以來,學者們在這三個方面努力耕耘,且行之有效。爲了反映這部分成果,本模塊以「特別專題」來囊括這批成果。之所以稱作「特別專題」,是因爲這三個方面比較能夠體現道家與道教的文化特色,成爲其顯性標誌。

5、道家與道教的綜合擴展研究

由於個人學識、興趣、教育背景的關係,百餘年來學者們研究道家與道教的著眼點是不同的。根據這種情況,本模塊採用「綜合擴展」名稱來指稱這部分成果。其分支有:道家與道教概論,道家道教與儒、釋關係,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社會,道家道教與世界文化,道家與道教綜合性論文集,道教研究工具書。

以上五個方面構成了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的整體。這五大方面的劃分與排列所遵循的,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這是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的成果自身所顯示出來的狀態,具有客觀性,既是歷史,也是邏輯。

在研究思路與方法上,本書項目工作團隊一本一本地仔細閱讀,一本一本地理解,一本一本地概括「被提要」書目的要點,以此真正把握其精神內涵。與此同時,本書的研究還提倡:將傳統考據法、歷史追溯法、比較分析法與邏輯梳理法等研究詮釋的方法有效地結合起來,力圖使提要的思路、措辭、結構達到相對完美的境地。

本書從項目申請到完稿,歷時近8年。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專家學者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項目工作團隊與出版社編輯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輪推敲打磨,最終形成了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套書。其總的特點與價值,概括地說,即力圖較爲客觀、系統地介紹我國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的研究成果,以反映我國百餘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的基本樣貌,爲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奠定基礎。

回觀整個過程,《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有如下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任務艱鉅。《集成》是項工作量浩大的集體工程。2014年該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立項,實則早在此前,詹石窗教授就開始構想百年論文集成、百年著作提要和百年研究創新這三個道家道教學術系列工程,並且有效推進。《集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隊伍組建、資金支持、資料獲取、體例統一、文風協調、出版打磨等等大量艱辛工作和許多巨大困難,在海內外學界精英、學林新秀和編輯行家的合力打造下,歷時八年,共六大冊,1786份提要,內容豐厚,版式精美,圓滿成功。由此可見,學術工程需要整體佈局、廣泛協調,需要訓練有素、精誠合作的學術團隊作爲支撐才能成就。

第二,體例精到。《集成》對提要的體例做了周詳設計。全書該書被分爲五大模塊,即道家與道教歷史研究、道家與道教文獻整理研究、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道家與道教的特別專題研究以及道家與道教的綜合擴展研究。每一模塊之下又細分爲若干分支;每本書提要的寫作涉及作者簡介、版本信息、主要內容、研究特點和學術影響等方面。這認真借鑒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目錄學名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良傳統,也充分考慮到現當代學術著作提要應當反映其順應時代而演進的實際狀況,爲以後學界做著作提要和「集成創新」提供了良好範例。

第三,價值重大。《集成》既是文獻學成果又是學術研究著作。近年來,四川大學大力倡導學派建設,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提議建立道教研究的中國學派,期待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造就中國本土品牌。《集成》的出版在總結百年中國道學學術成就方面居功甚偉,鮮明體現了百年來中國道家道教領域學者群體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業績,這將有力促進道教學、宗教學、哲學等相關學科建設,利於中國道教研究話語體系構築,推動中外學術交流和文明互鑒,因而在學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道教大辭典

道教大辭典:吉宏忠 劉仲宇 陳耀庭 丁常雲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年

書名:道教大辭典
作者:吉宏忠 劉仲宇 陳耀庭 丁常雲 主編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08-01
字數:1718000
頁數:812
開本:16開 精裝
定價:298.0
ISBN:9787532650569



圖書推介

一直有人問:想要瞭解道教文化,應該從什麼書入手閱讀?
知識最全面的,首推《百科全書》,但可惜至今沒有《道教百科全書》。
有英文版的《道教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Taoism, Edited by Fabrizio Pregadio。但這書只適合外國人閱讀,即使翻譯成中文亦不適宜中國人。
《中國大百科全書》有《宗教卷》,但對道教的介紹非常簡略,不盡人意。
此外就是名曰《道教大辭典》,相當於是《道教百科全書》的,有:
1. 李叔還編輯《道教大辭典》(1979)、
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1995)、
3. 閔智亭.李養正主編《中國道教大辭典》(1994.1999)
4. 鍾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2001) ,
以上這些書,出版時日已久,都已不易購得。
唯獨這部《道教大辭典》,剛剛出版,最易於獲得,是非常合適的入門書。

《道教大辭典》,由上海市道教協會組織編纂,介紹道教的歷史、文化和現狀的大型專科辭典,共收詞目五千餘條,分爲二十大類:總論、教派、人物、教義、經籍、神仙、科儀、法術、教制、洞天福地與名山宮觀、養生、外丹、內丹、文學藝術、節慶與民俗、科學技術、道教重大史實和活動、道教研究機構、道教研究著述、港澳台道教、海外道教。當代相關內容,截止到2012年末。各大類下又按相應原則劃分小類。另有四則附錄。

目 錄

編者的話 1
序言 1-2
凡例 1
類目表 1-5
詞目分類索引 1-49
詞目拼音索引 1-47
正文 1-649
附錄 650-696
一、張天師世家名錄 650-654
二、道教年度節慶日誌 655-657
三、中國道教協會歷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一覽表 658
四、道教歷史與中外大事對照年表 659-696

序 言

聽聞上海道友主持編撰的《道教大辭典》即將出版,我心中十分高興。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三部比較齊全的道教專業辭典,也是道門主持的第二部大辭典。看到道友們的學術成果馬上要面世,我不能不寫上幾句話,作爲祝賀,也作爲勉勵。



改革開放以來,道教趕上了三百年來少有的黃金時期。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修繕、發展,如今的道教,比起「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對於道教的研究,一直比較薄弱。人們對道教的方方面面了解不多,很容易產生誤解。道教辭典,就是以工具書的形式,用正確的、系統的知識爲人們提供一個了解道教的途徑,故而顯得十分重要。它既是進入學術研究的嚮導,也是表現道教方方面面的立體的寫生。

辭典的基本要求是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被解釋的對像,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全面地展示對像。道教辭典屬專業辭典,其中涉及許多學術和文獻問題。在某些問題的理解和評價上,道教內的學者和道教外的學者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也給我們教內的道友們一種壓力:如何就這些問題表述清楚自己的看法,以介紹道教文化的真實面貌,澄清一些誤解?我認爲,必須要有自己的聲音,換句話說,就是要主動掌握話語權。對此,道友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嘗試。約二十年前,以中國道教協會自己培養的學者爲主力,由江蘇省道教協會組織,完成了部由道教界組織編撰的辭典,並且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此次,由上海道友們主持,聯合學術界人士編撰的這一部辭典,在此前的成果基礎上,又作了改進。詞目的設置、釋義的編排,都作了精心的打磨,而且收錄了之前幾部道教辭典問世後近二十年來道教界發生的大事,吸納了在這期間教內外對一些歷史和理論問題的新發現、新見解,應當說,代表了新的歷史階段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值得我們道教界熱情讚賞,也一定會引起道教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這部辭典,從立項到正式出版,經歷了整整十八個年頭,由於各種原因,當中經過了成稿、擱置、重啟、修訂的曲折歷程,終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我十分感佩。前面說過,道教走進了三百年未遇的黃金時期。但是道教本身在發展中還有諸多困難,離我們理想的境地,差距還很大。這是所有有志於弘道的朋友們都能感受到的。這更加需要我們每一位加倍努力,長期努力。道教能發展到今天,社會環境、時代條件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歷代祖師和廣大道眾自身努力的結果。我們任何一派的成長,都有艱辛創業的歷史。一方面,祖師們率徒眾白手起家,開啟一方道場,或創建一家新的流派,其間的排除艱險、戰勝自身,求合於大道,都經歷了不少困頓和考驗。另一方面,一方道場,一個道派,要想綿遠流長,必須後繼有人,而且後繼者要像開山祖師那樣,排除各種困難,維護好本山本派,一旦時機出現,就要抓住不放,將本派發揚光大。這種頑強地爲了弘道努力的精神,是我們道門歷久彌新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條件,比我們的前輩們好得多,但還是會碰到新的問題,甚至於磨難。即使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的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適應的情況。比如,在歷史上,道門一直走在科學技術的前沿。人們所說的四大發明,火藥是從煉丹爐裏走出來的,指南針的使用與方術有關,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有人認爲也和道士有關;道門的煉丹術是世界實驗化學的先驅;道門傳出的先天圖和太極圖獲得了西方一些科學家的首肯;等等。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整個文化與教育的大格局變了,我們與科學技術的距離也拉大了。我們是道教徒,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分工,但是祖師們熱愛科學技術、勤於探索的精神不能丟,還是要盡可能地學習、了解科技的前沿。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而且,必須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具體事情做起。編辭典如此,做其他的項目也是如此。同道們,努力呵。



這部辭典的編成,是道教界的重要成果,也是聯合學術界共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成功嘗試。這部辭典編寫的主力,是上海的年輕道友,從立項開始,就得到了幾位資深學者的指導。同時,一部分內容,也邀請了來自一些大學和上海社科院的學者撰寫。擱置多年後重啟,對十多年前的舊稿進行審閱、修訂,也是邀請陳耀庭、李似珍、劉仲宇、鍾國發四位老師辛苦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所以,這部辭典雖然是道教界自己組織編修的,但大量借用了學術界的力量,可以說它是道教界和學術界合作的成果。

和知識階層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是道教能夠發揚光大的重要歷史經驗。本來,道教史上有重要貢獻的人士,往往本身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能夠和當時的知識精英對得上話。而一般的道教人士,也注意與知識精英們交往,能夠詩酒唱和,一起談玄論道。這對於道教社會地位的提高,道教文化社會影響的擴大,至關重要。道教的恢復,就得到知識界有識之士的支持。

近幾十年來,道教界爲重構與知識精英的關係,做了很多努力。1992年,武當山道教協會、陝西省道教協會先後召開了道教文化研究的國際會議。之後這種合作越來越頻繁,茅山、羅浮山、閣皂山、嶗山等名山,都召開過類似的學術研討會,而香港青松觀則召開了次「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的研討會,緊接著上海召開了「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學術會議。2007年以來的四次國際道教論壇,則把這種合作推向了全世界。現在,道教界與學術界的合作形式更加多樣,成果也更加喜人。

上海的道友,向來有與知識界、學術界合作的良好傳統。這一傳統還是陳蓮笙會長等一批老前輩開創的。這是我們道門的一份寶貴經驗。期望著上海的道友們通過本辭典的編撰,以及其他的文化項目上與學術界的合作,可以取得一個個優異的成果,同時也不斷總結經驗,把與知識界、學術界的友誼鞏固發展下去。

辭典本身是一種知識密集的成果,而由於道教歷史悠久、涉及頗廣、教義深奧、科儀法術和丹法玄妙,《道教大辭典》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靠諸多的道友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以後我們面臨的這類綜合性大項目,還會越來越多。目前,《中華續道藏》的編纂、教義研討和建構的探索,都是已經啟動,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的系統工程。希望這部辭典的出版,能夠成爲道門和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術界合作的好兆頭!讓我們爲發揚光大古老的道文化,爲我們當今的文化事業,加倍努力,爭取取得豐碩成果!

李光富
2018年4月16日

道教大辭典:內含 李叔還、胡孚琛、閔智亭主編 道教大辭典的聯合檢索。

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蕭登福 著,巴蜀書社,2021年3月

書 名: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作 者:蕭登福 著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年:2021年3月
定 價:1600.00元(全三冊)
裝 訂:精裝,橫排繁體
書 號:978-7-5531-1351-7



《道藏》,是道教所有經籍的彙集。現在我們看到的《道藏》是明代編正統年間編成的,總計1473種道書(含《續道藏》)。不僅卷帙浩繁,而且分類雜散、流派繁多,每種書的撰作者及撰作年代都不那麼清楚,內容本來就十分艱深,還喜歡用隱語,要研究道教,實非易事。臺灣蕭登福教授沉潛道學數十年,有感於此前的研究成果還不敷使用,重新對這1473種道書逐一進行“提要鉤玄”的概括,並廣泛參考佛教、儒家典籍及前人研究成果,考證其成書年代、流傳脈絡,闡述其在道教發展史上的意義,2011年譔寫成《正統道藏總目提要》(臺灣文津出版社)一書。歷經十年修訂和擴增,增加篇幅超過三分之一,現在首次在大陸地區出版,故定名爲“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四庫全書》、《正統道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分別是儒、道、釋三教最重要的叢書,亦是研究三教經典必備的工具書。其中研究《正統道藏》的困難度,尤在其它二叢書之上。主要原因在於儒與釋教的典籍,學理與術法常分開論述,撰作者及撰作年代較固定,易於探究。而道教的經典,則常是學理與術法相合爲一,術中有道,道中有術。舉例而言,《周易參同契》一書,既要通曉老莊、《易經》的哲理,亦要明白《易經》的數術,卦氣納甲等說,更要明白青龍白虎內丹修煉術;道教類似這樣的經典甚多,所以須要有《道藏提要》這類的書來做導引的工作。

《正統道藏提要》於2011年出版,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了。在這十年中,不斷的發現新資料,加以補入舊說中,亦不斷在經典的撰作年代上有新發現,而予以增補或修訂,其中增補最多的,是對內丹書內容的論述。主要原因在於,有些重要的內丹書,如《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道藏都是收錄各家注,不另著錄原書,因此必須在介紹各家注者之年代及見解外,另外撰文介紹魏伯陽、張紫陽原書的說法。其中《鍾呂傳道集》,不僅不是獨立存在,而且是被收入《修真十書》中,成爲其中的一書,這些在《正統道藏提要》中只能介紹《修真十書》,難以對鍾呂之書有所發揮,但在《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中,就特別摘出,並另撰長文加以論述《鍾呂傳道集》的重要性。因此這方面的文字,增加甚多,約達初版的三分之二。

除內丹書外,在各條目上,新增補的亦很多,如《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新增補的文字幾達一倍之多。0005《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增補扶鸞降真方面的敘述。0008《太上三十六部尊經》增補《子華子》書中五臟形貌、五行生剋,和此書《黃庭經》的關係《鍾呂傳道集》所說五臟有氣、液,其說法實肇啟自《子華子》的五臟有精、氣。0010《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三卷,增補從周以來昊天上帝、玉皇、玉帝等名稱的衍化,並用張良校釋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誦經感應》下註語,將成書年代推定爲約在梁後北周前。自此以下,所更動及增補者甚多,難以枚舉。

作者簡介:

蕭登福(1950-),臺灣著名道教學者,教授。著有:
  1. 《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灣學生書局)、
  2. 《先秦兩漢冥界及神僊思想探原》(臺灣文津出版社)、
  3. 《道教星斗符印與佛教密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道教與密宗》(新文豐)、
  5. 《道教與佛教》(東大圖書公司)、
  6. 《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新文豐)、
  7. 《黃帝陰符經今注今譯》(文津)、
  8. 《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年)、
  9. 《南北斗經今注今譯》(臺北行天宮文教基金會)、
  10. 《讖緯與道教》(文津)、
  11. 《公孫龍子與名家》(文津)、
  12. 《列子古注今譯》(文津)、
  13. 《易經新譯》(文津)、
  14. 《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 《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新文豐)、
  16. 《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文津)、
  17. 《六朝道教靈寶派研究》(新文豐)、
  18. 《玄天上帝道典彙編》(樓觀臺文化事業)、
  19. 《扶桑太帝東王公信仰研究》(新文豐)、
  20. 《西王母信仰研究》(新文豐)、
  21. 《玄天上帝信仰研究》(新文豐)、
  22.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通解》(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等專書五十餘種,及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初版自序

道教經書之造作,在漢世已多,《漢書•淮南王傳》說淮南王撰作神仙黄白之書二十餘萬言,今所知的有《鴻寶萬畢》《苑祕》《枕中書》《鄒衍重道延命方》等書;《楚辭•遠遊》王逸注談及《陵陽子明經》;讖緯書《尚書帝驗期》說西王母授王褒《瓊花寶曜七晨素經》,茅盈從西城王君見西王母,西王母授茅盈《玄真之經》《寶書》《童散四方》 (《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引),說明漢代已有經書傳承。而《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蒼》說:“(漢章帝賜東平憲王劉蒼)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文中所言的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顯然都是道教典籍、圖像和道教修仙之方。東平憲王劉蒼爲光武帝之子,死於建初三年(78),這些道書都應該是戰國至西漢間所撰成。東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載述其師漢末鄭隱所藏道書計有二百六十一種,一千二百九十九卷。在在都說明了周秦兩漢所撰造的道書已不少。(有關周秦兩漢道書撰造的詳細論述,請參見筆者《周秦兩漢早期道教》一書 臺灣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周秦兩漢道書雖然多,但被保留下來的並不多,見諸《正統道藏》的如《太上靈寶五符序》《黄帝九鼎神丹經訣》等僅數種而已,也許有更多這時期的道書被保留下來,或併入後人所寫道書中,但因缺乏佐證而被學者誤判爲南北朝,甚至唐宋人所撰。

自魏晉南北朝而後,道書的撰造更爲快速,數量亦更多,於是有人開始留意《道藏》的編纂。《道藏》的纂集,始自劉宋陸修靜,其後經唐、宋、金、元、明,歷代屢毁屢編,今所見的藏書爲明代英宗正統年間所編的《正統道藏》及明神宗萬曆年間編的《續道藏》,一般都把兩種道藏合刊在一起,仍以《正統道藏》爲名。《正統道藏》所收録的道典,有的極短,有的極長。短者,不僅不足一卷,有的甚至不滿百字,或一二百字,如《高上玉皇胎息經》僅有八十八字,《混元陽符經》一百四十字,《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大通經》一百四十七字,《太上說酆都拔苦愈樂妙經》一百七十六字,《高上玉皇心印經》約二百字;這些經典都不足一卷,必須數種組合在一起,才能凑成一卷。道經短者或不足百字,但長者則不僅一兩百卷,甚至數百卷,如北周《無上祕要》一百卷,南宋褚伯秀編撰《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一百二十二卷,元末明初編《道法會元》二百六十八卷,宋甯全真授、林靈真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三百二十二卷。道教經典,長短相去至爲懸殊。

道書文字的短長,尚屬小事,研讀道經,困難處甚多,其大者約有下述數者:
  其一,撰作者及撰作年代難斷,難以放在某一朝代中來論述。
  其二,道書大都“學”與“術”相雜,如《周易參同契》一書,須能了解《易經》《老子》等學,又須了解丹道之術,甚至納甲說等,有學有術,困難度高。
  其三,道教流派多,異說更說,如神祇名諱、修煉方法等,往往不同,甚或相違。
  其四,《正統道藏》分類雜散,同一性質之經而歸類不同,學者難以翻查。
  其五,道經常用駢句、典故,文字華麗,但除對文學有素養者外,一般民眾不易了解文義,難以掌握字句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其六,道教名相多,且常是異名而同實;而道經常不直接敘述,愛用象徵性的名相,這種情形在丹鼎修煉上特多,内外丹之名相,同實異名者多如牛毛,初學者難以細辨。
  其七,道教專用辭書字典太少,許多名相無法在辭書中查到。
  這些因素,使研究道經比研究佛經尤難。而在上述諸項中,以第一項道經的撰作年代最爲重要、最爲基礎,一本書如不能斷代,如何去談論它的沿承和影響,如何去討論它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筆者在2009年10月29日參加清華大學國際靜坐研討會,發表道教靜坐方面的文章時,會上日本佛教學者曾詢問是否有類似道經撰作年代的辭典,方便研究者翻查,我當時回答說由於道經撰作年代的推斷,争議甚多,大都需要用長篇舉證,才能爲人信服,所以簡化成辭書,有它的困難度,任繼愈《道藏提要》可以參考。但自會議後,筆者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道藏提要》長期來提供道教研究者不少便利處,可謂功德無量,然而其書成於眾人之手,難免良窳不齊,有的年代推斷有誤,有的僅說見某書,不言卷數,難以翻查,甚至查無其說,或查到的經名不同,這些都應有修正及更撰之必要。於是自2010年3月下旬起,將《正統道藏》及《續道藏》所收道書,一一考證其撰作年代,敘述其内容,開始撰寫《正統道藏總目提要》一書,至2011年7月中旬而撰寫完成。

本書包涵《正統道藏》及萬曆《續道藏》二部道藏之提要。《正統道藏》所收録的道典計有一千四百一十九種道經,再加上《續道藏》五十四種,總共一千四百七十三種道書;所以本書所撰成之道經提要有一千四百七十三條。其中有的道書年代容易考定,有的年代難以論斷。難以論斷的,則據六朝道書相徵引,北周、唐、宋等道教類書所引,歷代書志所載,各朝代哲學、神學演進不同等因素,並參考相關佛經撰譯年代,試着爲每一本道書論斷其撰成年代,其中疏漏及臆測之處仍多,但不管好壞,總須有個開始。本書旨在用以抛磚引玉,並俟海内外方家能予補正。

蕭登福謹序於臺中大里
2011年7月14日

自 序

《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是筆者《正統道藏提要》一書的擴增及修訂本。《正統道藏提要》自2011年11月出版以來,深受學術界學者的喜愛與引用。但八年來陸續有新的發現,自己除擴增篇幅外,也修訂了一些原來的看法。所擴增的文字,約達原來的三分之一,故兹重新出版。

本書所擴增的部分,主要在道書内容的闡述,尤其在内丹修煉上。内丹,不僅在各時代上有重大差異,甚至各家的内丹名相及修行法門,均有不同。舉例而言,内丹的發展,約有三大期:一爲漢代奠基期,以《周易參同契》爲主;二爲唐代完備期,以《鍾吕傳道集》爲主;三爲宋元定型期,以張伯端《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等書爲主。其後内丹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皆不離此範圍。

金丹三大要素,一爲鼎爐,二爲藥物,三爲火候。這三要素,外丹八石燒煉是如此,内丹坎離交媾也是如此。外丹以金屬鼎釜及土竈所成爲鼎爐,以八石爲藥物,以依時進炭材爲火候。内丹以乾坤首腹或黄庭神室爲鼎爐,以坎離鉛汞等陰陽氣(或精氣神)爲藥物,以意念强弱配合天地日月運行時之陰陽氣盛衰爲火候。

内丹的三要素,看似統一,但却隨時代而大有不同。漢代《周易參同契》,以乾首坤腹爲鼎爐;藥物以坎離爲陰陽氣,有先天元氣之說,却没有先天、後天之分。坎爲陰,離爲陽,坎陰中有陽,離陽中有陰,修煉之道,在取坎填離。火候依《易》卦及納甲,以說明天地陰陽氣之盛衰,人體配合天象盛衰以行火候。

唐代《鍾吕傳道集》,鼎爐上,依修煉次第,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虚等,分屬三丹田而各有不同。在藥物上,認爲坎陰離陽二者,各具有陰與陽。坎中之陽爲元陽之氣,坎中之陰爲腎液;離中之陽爲正陽之氣,離中之陰爲心液。坎陰離陽既各具有陰與陽,内丹修煉,在取陽以去陰。火候上,則大抵仍同於《周易參同契》之說。

到了北宋張伯端,以黄庭爲下丹田,爲鼎爐;將藥物分爲先天與後天,有真鉛真汞及先天後天精氣神之說。先天爲外藥,後天爲内藥。修煉之法,分爲修性與修命:修性以清靜無爲、明心見性爲主;修命在取先天一氣點化後天陰精,以成純陽體。

張伯端内丹修煉分修性、修命,肇啓於吕祖,但吕祖雖開啓修性修命,却並不將之分爲二途,且更鄙視佛教禪宗修煉法門,以爲只能成陰鬼,不能成陽神。張伯端將内丹修煉强分修性、修命,以爲思想發而爲語言,存之爲意念,修性以無思無念爲基,是爲無心。先天一氣,發而爲真陰真陽,演而爲坎離鉛汞,修命在以火候煉化精氣神。張伯端並援引佛教性空、禪宗明心見性之論來說修性,以先天後天及内藥外藥來說修命。張伯端之學,後人稱爲金丹南宗,南宗由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是爲南宗五祖。

在南宋時期,北方金朝的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史稱金丹北宗。北宗分五祖七真。王重陽的北宗,其學說基本上禀自張伯端而來,但南、北兩宗仍有大差别。南宗主張先修命後修性,以玄關爲虚懸,須修煉至某個程度才會顯現。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在修性上過度援引佛教的性空及禪宗的明心見性,甚至輕視修命,以修性來涵攝修命。其結果造成禪、道不别,有的全真道士更像是會煉丹的禪師,所說的修煉之方和禪宗公案幾乎相同。又,在玄關一竅上,南宗認爲是虚懸,北宗的王重陽、丘處機則以爲在臍内一寸三分處,其處爲臍後腎前的黄庭。

至於行火候之法,在内藥坎離交媾成黄芽藥苗後,須行火候,以河車運行於全身,進行抽鉛添汞,使成靈丹,此是第一階段,所成者爲陰精。其次在引外藥入體内點化内藥時,亦須行火候,以河車運行於全身。

在火候上,《周易參同契》用納甲配合月亮盈虚,用《易經》六十四卦說明天地日月運行時,陰陽氣盛衰。到了宋代,内丹家將一年氣候陰陽氣盛衰變化,促縮於一月之中,將一月之陰陽盛衰促縮於一日夜百刻之中,又將一日促縮於一時之内,坎離交媾之結丹在於一時;如《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四“赫赫金丹一日成”句下翁葆光注,即是如此。宋元時人,不僅將《參同契》周天火候說擴大,提出促年於月、促月於日、促日於時的說法,還把《參同契》所言六十四卦卦爻數,配合呼吸數來行火候。

以上是内丹修煉歷代修煉法門的重大演變,本書在相關的道經上,都會詳述其差别,以供研究者使用方便。

蕭登福謹序於2019年4月1日

凡例

○本書爲一千四百多種道書做提要,無法像寫學術論文一般,在文中詳列參考文獻及徵引相關學者之言。爲減少篇幅,僅能將主要證據列出。有些道書無明顯證據可供論述,則據其內容,斷以己見,約略說明其撰作年代。

○本書皆是以一種道書,寫一條提要;每一提要之下,先以摘要的方式,簡述其內容及成書的大約年代。

○本書中道書的斷代,東晉魏華存所傳上清派經典,據陶弘景《真誥》所見,及金明七真撰《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經目》所載爲主。

○本書東晉葛巢甫所傳靈寶經的斷代,以P.2861號、P.2256號敦煌殘卷合成的梁.宋文明〈靈寶經目〉、《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靈寶中盟經目》、《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一〈齋壇安鎮經目〉所載爲主。其中宋文明〈靈寶經目〉沿承自劉宋陸修靜《經目》。

○本書中道書斷代,有時據同時期之道書相徵引,或書中出現的人名、事物、地名等做爲斷代依據。

○本書常參考北周《无上祕要》、唐代《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道教義樞》、宋代《雲笈七籤》、《太平廣記》等道教類書所引,及《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通志.藝文略》等歷代書志所載,來做爲年代推斷的依據。

○東晉上清或靈寶所傳道經,除本經經文外,常由本經而衍生出口訣。「經」爲理論,「訣」爲實行方法,兩者年代相近。另外六朝道書,常出現取某道書中的一篇章節,另與它書章節相配而成書的現象。於是依據這些現象,也可以用來做爲斷代的次要依據。

○佛、道二教常相仿襲,佛教入中土傳教,每雜取中土習俗、哲理以譯經,道教亦仿佛經名相來談理;所以有時參照內容相近佛經的譯經年代,可以推斷相關道書的撰成年代。

○本書提要以簡明爲原則,但有的年代推論須大量引證及詳述者,則以清礎爲原則。

○本書各條提要,對各道派主要道書,以及重要神祇專屬經典等,由於其影響較大,因而在解說時,會特別詳盡,如上清派《上清大洞真經》、靈寶派《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斗母專屬道經(《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玄天上帝專屬道經(《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太上說紫微神兵護國消魔經》、《玄天上帝啟聖錄》),以及神霄派、全真道、淨明道、清微派等道書,都會詳加細述其源流,並略述相關經典間的關係。

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 原著選讀

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

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謝正強 周全彬主編,巴蜀書社 2021

書名: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
主編:謝正強、周全彬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2021.8
定價:9800.00(全12冊)
裝幀:16開布面精裝
ISBN:978-7-5531-1423-1



內容簡介: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經典。大約成書於南北朝。經文本意,大抵言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則治國、養生皆得其宜,可以長久。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都寫過《陰符經》,宋代的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也都很推崇《陰符經》,朱熹還專門撰有《陰符經考異》。

《陰符經》註本極多,除《道德經》外,道教經書中衹有《周易參同契》可與之相比。注家或以爲《陰符經》是兵家權謀之書,或以爲是奇門術數之書,或以道家陰陽哲學解之。宋元明清理學家以儒學性理之說解經,道士則多用內丹功法解釋經文,將它和《道德經》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各家解說皆隨意發揮,形成一門「陰符學」。本書彙集唐禇遂良,宋郭忠恕、袁正己書寫的早期《陰符經》碑帖白文本,以及唐代至民國期間產生的註本、白文本、鈔本六十餘家,版本共計一百七十多種,可爲《陰符經》校勘、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前 言


閱《道藏》等古籍經書,可知陰符之學有三:一黃帝陰符,二太公陰符,三鬼谷陰符。黃帝陰符在《道藏》中註本最多,影響最大。太公陰符當爲兵書,題名太公望的《六韜•龍韜》有《陰符》一篇,大略講兵符之應用。《重刊道藏輯要》胃集收《太公陰符經》一卷,爲明清時人的著作,已變爲一種式盤占法。鬼谷陰符,即《道藏》太玄部甚字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述縱橫家的精神修養與外用,據陶弘景註:「陰符者,私志於內,物應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末,故曰本經。」

通常所稱的《陰符經》,皆指《黃帝陰符經》。據李筌《黃帝陰符經疏》:「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陰符」之名,首見於《戰國策•秦策》,說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揣摩其意。《史記》記作《周書陰符》,當是兵書。《隋書•經籍志》兵家類著録有《太公陰符鈐録》一卷、《周書陰符》九卷。明代胡應麟《四部正訛》將《黃帝陰符經》和《周書陰符》混爲一談,認爲戰國以前即有之。或認爲《黃帝陰符經》亦兵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已辨:「歷代史志皆以《周書陰符》著録兵家,而《黃帝陰符經》入道家,亦足爲判然兩書之證。」

關於《陰符經》的作者,舊說黃帝受於廣成子,或說受之玄女,或說黃帝與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著。杜光庭《神仙感遇傳》記述說,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遊名山,博采方術。入嵩山,於虎口巖石壁得寇謙之所藏《陰符》,鈔讀數千遍,竟不明其義。後遇驪山老母解說,方明經義。黃庭堅、朱熹據此認爲是李筌依托驪山老母而自作。然李筌是唐玄宗時人,而唐初類書《藝文類聚》已引「《陰符經》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又據書法碑帖著録文獻,宋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二《跋褚河南陰符經》云:「比歲於都下三茅寧壽觀,見褚河南真跡註本。」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其卷十三《石氏所刻歷代名帖》中有褚遂良書小字《陰符經》和草書《陰符經》,均在越州。又宋無名氏撰《寶刻類編》,其卷二著録唐褚遂良草書和小字《陰符經》同。到明代中葉,文徵明《停雲館帖》忽刻褚遂良小字《陰符經》。唐初書《陰符經》帖的名家還有歐陽詢,見宋岳珂撰《寶真齋法書贊》卷五。以上皆可證《陰符經》出於唐前無疑,非李筌所作。

清人姚際恆著《古今僞書考》,據李筌得寇謙之書的傳說,認爲「必寇謙之所作,而筌得之耳」。今人王明先生既不同意李筌作《陰符經》的說法,也以爲姚際恆的說法不可靠。寇謙之思想與《陰符經》的差異,王明已言之甚詳。寇謙之與《陰符經》本不相干。

餘嘉錫疑爲楊羲、許謐、許翽、王靈期、杜京產輩所作,亦無確實證據。王明已指出,這與明代楊慎認爲《陰符經》出後漢末,皆屬臆測。王明又指出,《陰符經》中「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的思想,最早見於《列子•天瑞》篇。如果《列子》出於晉代,那麼《陰符經》成書時代也應在此後。但是它具體作於何時、何人所作,還是很難確定。故推測是南北朝亂世之書、隱士之作,這大概不錯。

而據杜光庭《道教靈驗記•陳武帝黃籙齋驗》記載,南朝陳武帝初即位,適遇江南大旱,御史曹千齡薦舉衡山道士葛伯雲,說他常持《陰符經》,必有非常之術。於是徵至京都。此後,每歲修黃籙齋,持《陰符經》。此事雖非最早之證,然可斷書出之下限,換言之,衹能大致斷爲南北朝時期所出。

盡管唐初《陰符經》已較爲流行,但是我們看不到唐代留下的完整文本。褚遂良和歐陽詢寫過《陰符經》的經文,但傳世的刻石和拓片都難以確認年代。我們看到的宋代流傳的《陰符經》,已經有三百餘字、四百餘字兩種不同傳本。執著於三百字者,通常依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李筌故事「《陰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術」的說法,認爲《陰符經》其中三百字爲經文,另百餘字爲傳文。如清代蜀中道士張清夜《陰符發秘》,從四百四十四字的版本中,別出傳文一百四十二字,得經文三百零二字,算是一種嘗試。

《陰符經》本不以成仙爲主題,但因道士傳出,且言天道,故而作爲道經。《陰符經》主要講謀事者應觀察天道,把握天的運行,天性自然,不能指使、改變,但卻可以順應和利用,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順勢而爲。而其精要,則在經文中多次出現的「機」之一字。

「機」的本義是機械裝置中繞軸而動的部件,以弩機爲其代表。引申出抽像的詞義,指事物的關鍵所在。《列子•天瑞》篇說:「種有幾……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又)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晉代張湛註:「機者,群有之始,動之所宗,故出無入有,散有反無,靡不由之也。」「機」是萬物發動的內在原因。所以萬物之出入,「靡不由之也」。宋代道士蹇晨註《陰符經》「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說:「機者得失之變,使天地萬物人理爲之否泰、興亡、損益、可否、盛衰,皆機之變也。」「機」是事物變化的關鍵所在,萬事萬物皆存在著「造化之機」。

《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包含了「觀機」之義。執天之行,則是「執機」。這是說人要改變自然,必先觀察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執機」是爲了應機而作,關鍵要主動地去「盜機」。《陰符經》說: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自然與人之間,有著相互資養、相互牴觸等內在的作用,這就是「盜」。這種內在的作用又有其規律性,這就是「機」。「盜」字體現了自然作用的隱而不顯的特性,這就是不易體會的「機」,這裏的「盜」和「機」不是連用的,「盜」本身就是「機」之體現。

但後世的道家也將「盜機」理解爲連用之詞,即主動積極地掌握自然之機,發而制之。蹇晨註《陰符經》說:「故盜機者,是奪造化於胸臆,拈宇宙在掌中,故人不測其由而成其功業者,機使之然也。」一旦能夠「盜」得自然之機,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如果說《道德經》強調無爲,不亂作爲,那麼《陰符經》就是強調有爲。在道教的觀念裏面,兩者如陰陽對待,和諧統一。煉丹術要奪天地陰陽造化之機,才能夠煉成金丹大藥。養生術也要明胎息之機,內丹術則在二六時中,要審觀微妙,知機下手。正好比《莊子》中的庖丁解牛,得心應手,正是掌握了「解牛之機」。

依道家身國同構之說,《陰符經》強調知機而爲,雖非兵書、縱橫家書,卻與兵家、縱橫家言多有相通,加之言簡意幽,故黃帝陰符實可涵蓋太公陰符與鬼谷陰符。明《道藏》洞真部玉訣類藏字號收有《黃帝陰符經集註》一卷,就有託名太公、鬼谷子的註文。

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即已著録《陰符經》各家注三十九部,五十四卷。後世各家註解不絕如縷,至民國尚有蔡可權、尹昌衡等註《陰符經》,當代有任法融道長爲之作注。注家或以爲《陰符經》是兵家權謀之書,或以爲是奇門術數之書,或以道家陰陽哲學解之。宋元明清理學家以儒學性理之說解經,道士則多用內丹功法解釋經文,將它和《道德經》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各家解說皆隨意發揮,形成一門「陰符學」。注家之多,除《道德經》外,道教經書中衹有《周易參同契》才能與之相比。

編者長期從事古代道家文獻研究整理工作,搜集了大量《陰符經》的有關文獻,今彙編爲《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影印出版。全編收録《陰符經》註本、白文本、鈔本六十餘家,版本共計一百七十多種。如此大規模地彙集影印《陰符經》文獻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本編可爲學者研究、整理《陰符經》提供版本依據,讀者也可通過本編對歷代《陰符經》注家的學術觀點演變軌跡獲得更爲直觀的認識。

二〇二〇年八月編者識

詳細目録

第一册

1. 黄帝陰符經(唐)褚遂良 書 明嘉靖文徵明《停雲館法帖》本
2. 黄帝陰符經(宋)郭忠恕 書 西安碑林石刻
3. 黄帝陰符經(宋)袁正己 書 西安碑林石刻
4. 黄帝陰符經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 歐陽詢陰符經帖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陰符經正文 朝鮮時代抄本
7. 陰符 明萬曆潘基慶《古逸書》本
8.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明)胡文焕 校 明萬曆三十一年胡文焕《百家名書》本
10.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明萬曆十九年閻鶴洲輯《道書全集》本
11.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道藏》傳抄本
12. 陰符經三皇玉訣(清)劉真遠 重編 清順治十三年劉真遠《道源》本
13. 黄帝陰符經集注(舊題)伊尹等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14. 黄帝陰符經(舊題)伊尹等 注(明)虞淳熙 評點 明盧之頤編《合刻周秦經書十種》溪香書屋本
15. 陰符經解(明)陳繼儒等 校 明萬曆秀水沈氏刊《寶顔堂秘笈》本
16. 陰符經解 古十一家 注(明)陳繼儒 高承埏 校 明萬曆秀水沈氏刊《寶顔堂秘笈》本
17.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陶宗儀《説郛》本
18. 陰符經(舊題)伊尹等 注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19.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末武林何氏《漢魏叢書》清刊本

第二册

20.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陶宗儀《説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陰符經解(舊題)太公等 注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清)馮來儀 校 清乾隆王謨 《漢魏叢書》本
23. 太公陰符經解 附陰符集證(舊題)諸葛武侯 注 清咸豐五年河南南陽石室刻《火龍經全集》本
24. 七注陰符經(舊題)姜尚 注 清光緒十年張樹聲輯敦懷書屋《敦懷堂洋務叢鈔》刊本
25.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清光緒元年崇文書局《子書百家》本
26.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八年掃葉山房《百子全書》本
27.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八年掃葉山房《三十六子全書》本
28.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29. 集注陰符經(舊題)太公等 注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30. 陰符經解(明)陳繼儒 高承埏 校 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寶顔堂秘笈》本
31. 陰符經集注(舊題)伊尹等 注 傳抄本
32.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朝鮮時代傳抄本
33. 黄帝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34. 陰符經(唐)李筌 疏(明)黄鼎象 校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35. 黄帝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36.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嘉慶張海鵬《墨海金壺》本

第三册

37.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道光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
38.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盧靖輯《湖北先正遺書》本
39.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40. 黄帝陰符經注(唐)張果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41.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雲笈七籤》本
42.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明)張萱 訂 明萬曆張萱清真館訂刊《雲笈七籤》本
43. 陰符經(唐)張果 注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44.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雲笈七籤》本
45. 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嘉慶《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46. 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47.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48. 黄帝陰符經注(唐)張果 注 傳抄本
49. 黄帝陰符經集解 三卷(宋)袁淑真 集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0.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任照一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1. 黄帝陰符經注(宋)黄居真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2. 黄帝陰符經解義(宋)蕭真宰 解義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3. 黄帝陰符經注(宋)沈亞夫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4. 黄帝陰符經(宋)沈亞夫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55. 黄帝陰符經(宋)沈亞夫 注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第四册

56. 黄帝陰符經注(宋)蔡氏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7. 天機經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雲笈七籤》本
58. 天機經 明萬曆張萱清真館訂刊《雲笈七籤》本
59. 天機經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雲笈七籤》本
60. 天機經 清嘉慶《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61. 天機經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62. 陰符天機經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63. 黄帝陰符經解 三卷(宋)蹇晨 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4. 黄帝陰符經頌(宋)元陽子 頌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5. 黄帝陰符經(宋)元陽子 頌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66. 黄帝陰符經(宋)元陽子 頌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67.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8. 至游子•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嘉慶吴省蘭輯《藝海珠塵》本
69.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70.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71. 陰符經(宋)朱熹 注(元)黄瑞節 附録 元至正元年刊《朱子成書》本
72. 陰符經(宋)朱熹 注(元)黄瑞節 附録 明初刻《朱子成書》本
73.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朱熹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74.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朱熹 注 明天順四年邵以正輯《玄宗内典諸經注》本
75.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清康熙《朱子遺書》本
76. 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7.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日本享和二年刊本
78. 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 清道光錢熙祚等輯《指海》本
79.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清道光周心如《紛欣閣叢書》本
80.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舊抄本
81. 黄帝陰符經講義 四卷(宋)夏元鼎 撰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第五册

82. 陰符經講義 四卷(宋)夏元鼎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3. 黄帝陰符經心法 三卷(宋)胥元一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4. 陰符髓(宋)佚名 著 《白先生雜著指玄篇》元勤有堂刊本
85. 陰符髓(宋)佚名 著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修真十書》本
86. 黄帝陰符經注 二卷(金)唐淳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7. 黄帝陰符經注(金)侯善淵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8. 黄帝陰符經注(金)劉處玄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9. 黄帝陰符經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0. 黄帝陰符經十真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91. 黄帝陰符經十真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92. 黄帝陰符經集解(舊題)赤松子等 注 傳抄本
93. 陰符經(元)李道純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三天易髓》本

第六册

94. 黄帝陰符經注(元)俞琰 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5. 陰符經(元)俞琰 解 明嘉靖十七年《金丹正理大全》本
96. 陰符經(元)俞琰 解 清康熙補刊閻鶴洲輯《道書全集真本》嵩秀堂藏板
97. 黄帝陰符經夾頌解注 三卷(元)王道淵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8. 黄帝陰符經注解(元)王道淵 注(明)高時明 訂正 明天啓高時明輯《一化元宗》傳抄本
99. 黄帝陰符經注解(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明)高時明 訂正 明天啓高時明輯《一化元宗》本
100. 黄帝陰符經注解 (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 (明)高時明 訂正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01. 黄帝陰符經注解 (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 (明)高時明 訂正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102.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 明萬曆十九年閻鶴洲輯《道書全集》本
103.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道書全集》傳抄本
104.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 民國鉛印本
105. 陰符經(明)唐順之 評釋 明天啓元年《兵垣四編》本
106. 唐荆川先生評釋陰符經(明)唐順之 評釋 明天啓陸雲龍校輯《陳明卿先生評選合刻繁露太玄大戴禮記》本
107. 陰符經疏略(明)王文禄 疏略 明萬曆王完《百陵學山》本
108. 陰符經 (明)鄧道淳 注 明隆慶沈津《百家類纂》本
109. 花瓶齋評訂陰符經(明)鄧道淳 纂注(明)楊起元等 評 明天啓《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本
110.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明萬曆趙宋未孩堂《方壺外史》本
111.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清光緒七年集益堂重鐫《方壺外史》本
112.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民國四年《方壺外史叢編》本

第七册

113. 黄帝陰符經闡秘(明)陳楚良 注 明萬曆刻本
114. 黄帝陰符經竊注 二卷(明)邵穆生 著(清)陳維申 校 清嘉慶《養和堂叢書》本
115. 陰符經解(明)焦竑 解 明萬曆亦政堂鐫《陳眉公家藏彙秘笈》本
116. 陰符經(明)焦竑 解 明天啓陳仁錫輯《諸子奇賞》本
117. 陰符經解(明)焦竑 解 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寶顔堂秘笈》本
118. 陰符經(明)彭好古 分章(明)吴勉學 校刻 明萬曆《道言内外》本
119. 陰符經(明)彭好古 分章(明)黄之寀 校刻 明寶仁堂《道言内外秘訣全書》本
120. 陰符經演(明)虞淳熙 著 明萬曆刊本
121. 陰符經演(明)虞淳熙 著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第八册

122. 黄帝陰符經正義(明)高思誠 注解[日]竹内孚休 校訂 日本寬政十年刊本
123. 陰符經(明)楊起元 注評 明萬曆二十二年楊起元《諸經品節》本
124. 陰符經解 (明)湯顯祖 解 明天啓《玉茗堂全集》本
125. 陰符經解(明)湯顯祖 解 明刻《玉茗堂文集》本
126. 陰符經解(明)湯顯祖 解 清順治宛委山堂陶珽《説郛續》本
127.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清道光《吕新吾先生遺集》本
128.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清福康安輯《太白兵備統宗寶鑑》清抄本
129.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30. 陰符經注解(明)莊元臣 注 明莊元臣《莊忠甫雜著》清初抄本
131. 陰符經(明)釋如愚 解 明刻本
132. 陰符經(明)董希祖 注 明萬曆歸真堂本
133. 陰符經(唐)李筌等 注(明)唐琳 輯 明天啓《快閣藏書》本
134. 陰符經解(明)章世純 著 明崇禎刻本
135. 陰符經(明)周之德 述(明)錢謙益 訂 明崇禎周之德《玄宗印古》本
136. 陰符經注(明)石和陽 述(清)李明徹 評閲 清乾隆白雲山房刻本
137. 陰符經注(明)石和陽 述(清)李明徹 評閲 舊抄本

第九册

138. 合刻諸子陰符經解(一)明天啓刻本

第十册

139. 合刻諸子陰符經解(二)明天啓刻本
140. 黄帝陰符經(清)蒼厓氏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41. 黄帝陰符經(清)蒼厓氏 注 清嘉慶《重刊道藏輯要》本
142.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清康熙五十八年清謹軒《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種》本
143.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清道光《李文貞公全集》本
144.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45.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46.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147.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末上海掃葉山房重刊清乾隆《乾坤法竅》本

第十一册

148. 讀陰符經(清)汪紱 釋 清光緒二十二年《汪雙池先生遺書》本
149. 陰符經注(清)徐大椿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0. 陰符經(清)徐大椿 注 清刻《徐靈胎全集》本
151. 陰符經(清)徐大椿 注 清光緒珍藝書局《徐氏雜著四種》本
152. 黄帝陰符經本義 二卷(清)董德寧 注 清乾隆集陽樓《道貫真源》本
153. 陰符經詮[朝鮮]尹光心 撰 朝鮮尹光心撰《剩書》本
154. 陰符經(清)劉一明 注 清光緒六年翼化堂《道書十二種》本
155. 陰符經(清)劉一明 注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道書十二種》本
156. 陰符經玄解正義 (清)閔一得 箋注 清光緒刊《古書隱樓藏書》本
157. 陰符經玄解正義(清)閔一得 箋注 民國五年式一子萬啓型批注《古書隱樓藏書》本
158.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清道光李西月《太上十三經》本
159. 陰符經(清)李西月 述 清光緒三年陸輿所刊《道祖真傳輯要》本
160.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民國錦文堂《道學十三經》本
161.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民國鉛印本
162. 陰符箋(清)林韻 著 清同治刊本

第十二册

163. 黄帝陰符經直解(清)丁杰 注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164. 陰符經(清)徐棅 選注 清同治十三年鄭應鈞校刊《道言精義》本
165. 陰符經釋義(清)劉光才 注釋 清光緒刻本
166. 陰符經發隱(清)楊文會 注 清光緒二十二年金陵刻經處《楊仁山居士遺書》本
167. 陰符經真詮(清)黄元炳 箋釋 民國鉛印本
168. 陰符經解(清)楊增新 撰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69. 補過齋讀陰符經日記(清)楊增新 著 民國刊本
170. 陰符經解義(清)尹乾秀 著 民國《船山學報》本
171. 陰符經初解(民國)蔡可權 述 民國鉛印本
172. 陰符經注釋(民國)尹昌衡 著 成都探源公司民國十二年排印本

巴蜀書社發行電話:(028)86259422
巴蜀書社官方微博:https://mp.weixin.qq.com/s/ivFQPAN9PbeE0t2qW0X0IA

道藏集成

《道藏集成》第一輯 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 何建明 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7年
《道藏集成》第二輯 嘉慶版、光緒版《道藏輯要》合刊 :何建明主編,中國書店出版社 2020年
《道藏集成》第五輯 關帝卷: 王見川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主編,中國書店 2020

  《道藏集成-第一輯》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
  主編 / 何建明
  出版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開本 / 16
  冊數 / 全108冊:1-102冊《正統道藏》,103-108冊《萬曆續道藏》
  裝幀 / 豪華精裝
  版次 / 201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 / 38800元
  ISBN / 978-7-5013-6147-2

  

  道藏編纂是中國歷史上各個重要文化發展時期的一項重要的國家工程,是中國文化發展與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自唐代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編纂《開元道藏》之後,歷代相繼編修和出版了數十種不同的道藏版本,如《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和《中華道藏》等。《道藏集成》是在積極適應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力圖繼承和發揚歷代道藏編纂的優良傳統、將歷史上各種道藏及藏外文獻、特別是各種叢書中的道教文獻及清代以後出現和新發現的各種道教文獻進行全面的收集,並進行必要的重新分類整理,是中國道家道教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規模的歷史文獻結集工程。
  道藏編纂是中國歷史上各個重要文化發展時期的一項重要的國家工程,是中國文化發展與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自唐代開元年間(七一三—七四一)編纂《開元道藏》之後,歷代相繼編修和出版了數十種不同的道藏版本,如《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中華道藏》等。《道藏集成》是在積極適應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力圖繼承和發揚歷代道藏編纂的優良傳統,將歷史上各種道藏及藏外文獻,特別是各種叢書中的道教文獻及清代以後出現和新發現的各種道教文獻進行全面的收集,並進行必要的重新分類整理,是中國道家道教文化史上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歷史文獻結集工程。

  與現有的各類道藏相比,《道藏集成》將充分尊重前人編纂與出版之道藏,合理借鑒和吸收其長處,並力圖在以下幾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收集的道教文獻規模空前。既有《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道藏輯要》等已成定本的歷史上的道藏文本,還有明清以來新產生和新發現的各類道教文獻。同時還要對歷代類書、叢書、誌書、道教藝術與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等進行分類、整理和編纂。
  二是全部採用原版影印的形式,以求存真。對版面不清晰的文獻進行技術處理,對敦煌文獻採用重新排印文字並附錄影印件的方式,便於對照閱讀。
  三是對《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道藏輯要》《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等保留原刊樣式及分類法外,將對其他文獻按照現代學術要求進行重新分類(如教義、儀軌、方法、史傳等)和版式處理,使傳統文獻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現給廣大讀者和道藏收藏者。
  總之,《道藏集成》的編纂與出版,對於推動中國道教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道藏》乃道教經典之總集,是歷代道教經典文化之集大成者,蘊含豐富,收錄的內容有號稱黃帝譔著的許多哲理、兵、醫書籍,道家諸子的名著和各種註本,道教教義、科儀、符籙、仙傳、山誌,甚至儒書、醫書、陰陽、卜筮等大量文獻,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寶庫。其中現存版本最早、收錄經典最多、收錄版本最有權威性的,便是明《正統道藏》。《正統道藏》是現存唯一的官修道教經籍的總匯。明成祖即位之初,即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至正統十年(一四四五)由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刊版事竣,名曰《正統道藏》。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塗省躬,正統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等。《萬曆續道藏》爲明《正統道藏》的續編,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持續修。修成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故名。《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同爲明官刻道教經籍,故此次將兩者一同影印出版。

  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主持編修《道藏》,永樂八年(1410),張宇初羽化,其弟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修藏。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1445)終校定付印,名《正統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採用《千字文》編號,自「天」字起,至「英」字止,每函各爲若干卷,頒之天下,藏於各大名山宮觀。
  萬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補《道藏》,仍以《千字文》爲編號,名《萬曆續道藏》自「杜」字號至「纓」字號,共一百八十卷,三十二函。
  《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合計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這是我國現存的唯一官修道藏。

  《道藏》刻印以來,明清有多次重印,但是存世稀有,連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影印涵芬樓版也存留不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和內地先繼影印過幾個版本的《道藏》,至今已多歷年所,難以滿足日益旺盛的研究和復興中的道教教內需求。因此,我們在編纂《道藏集成》時將《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作爲第一輯影印出版。本著力求高清、如實的成書效果,我們採用國家圖書館館藏底本,對《道藏》圖版部分進行精修。在版面和裝幀上相對前幾個影印本作了一些調整,如已影印的幾個版本爲了減少冊數,每頁排入原書版面過多,文字細小,版面不夠疏朗。我們將版面調整爲上下雙欄,既方便閱讀,又顯得美觀大方,調整後總計一百零八冊。設計上也盡量採用一些傳統紋飾和布面材料,封面使用道教常用的紅色,使書冊全方位展示出古籍所特有的韻味和道教典籍的風貌。前幾個影印本將原本五百一十二函壓縮到了六十冊,甚至三十六冊,雖然方便學者研究,但是對於道教界來說,區區幾十冊就涵蓋了整個道教經籍,相比與佛教動輒數百冊的各版影印佛教大藏經,實在不足觀瞻。故此這一版重印《道藏》既適合學術界研究之用,也是重印本裏面最適合道教宮觀供奉和學習的一部道教大藏經。

  何建明,男,1965年生,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學術專長:道教與中國社會、近現代中國佛教史、基督宗教來華及其與儒佛道的相遇和對話。出版專著5部,合著多部。主要成果有:《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捩》、《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澳門佛教——澳門與內地佛教文化關係史》等專著及論文100餘篇。

  《道藏集成-第一輯》正統道藏與萬曆續道藏
  主編 / 何建明
  出版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開本 / 16
  冊數 / 全108冊:1-102冊《正統道藏》,103-108冊《萬曆續道藏》
  裝幀 / 豪華精裝
  版次 / 201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 / 38800元
  ISBN / 978-7-5013-6147-2
  流通價格從優,詳詢請致電010-84852380(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
  https://mp.weixin.qq.com/s/mk_U2ATsCkEyCLW6792mfQ


《道藏集成·第二輯》嘉慶版、光緒版《道藏輯要》合刊

  

書名 / 《道藏集成·第二輯》(全82冊)
編者 / 何建明 主編
出版 / 中國書店出版社
ISBN / 978-7-5149-2393-3
定價 / 49200元

何建明:嘉庆版、光绪版《道藏辑要》合刊出版缘起

  在早期策劃編纂出版《道藏集成》時,我就計劃要將嘉慶版的《道藏輯要》和清末成都二仙庵的《重刊道藏輯要》合輯出版,列爲《道藏集成》的第二輯。之所以要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道藏輯要》是《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之後最重要的道教文獻結集。正如已故《道藏輯要》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的發起人莫尼卡(Monica Esposito)博士所說:「繼明代《正統道藏》之後,《道藏輯要》是最重要的道教叢書。迄今爲止,它是近代道教經典收藏量最大的選集,也是研究明清道教不可或缺的資料來源。」【1】
  接續莫尼卡(Monica Esposito)博士主持《道藏輯要》國際研究合作計劃的香港中文大學黎志添教授在最新的研究基礎之上明確地指出:「《道藏輯要》的編纂目的乃是要輯成一部以孚佑帝君呂祖降乩爲權威,以及以丹道修煉爲要旨的屬於天仙派的大乘經典。至於《重刊道藏輯要》,光緒年間二仙庵的閻永和等重刻《道藏輯要》時所持『珠遺滄海』的說法,就是要把具有四川地區特色的地方道書傳統引進到具有正統權威地位的《道藏》當中。」因此,他認爲:「衹有準確理解《道藏輯要》和《重刊道藏輯要》之間不同的編纂目的和所收錄道經的數量差異,才能對它們做出具有學術價值的深刻分析和研究。」【2】這更深入地契合了我們要編纂和出版嘉慶版《道藏輯要》和清末成都二仙庵版《重刊道藏輯要》合刊本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試圖推動清代道教文獻和道教歷史的學術研究。
  現在比較流行的清末成都二仙庵的《重刊道藏輯要》是在嘉慶年間編輯出版的《道藏輯要》基礎之上進一步編纂出版的。但是,正如日本學者垣內智之、池平紀子在其合著的《道藏輯要版本考》中所說,嘉慶年間編纂出版的《道藏輯要》仍具有清末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輯要》所沒有的重要的獨特價值。這種獨特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版本上的差異,在內容上也存在一些差異。【3】無論哪一個版本,既收錄有《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未收的明代及明代以前的道教文獻,也有與《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中內容大致相同而版本不同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還收錄了《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之後的一百多種明清兩代的重要道教文獻,尤其是清代的道教文獻補充了已有《道藏》文獻的一大缺憾,而且展現了清代道教傳播與發展的新局面。正如黎志添教授所言:
  今天我們所讀的道藏經,已是明代完成的《道藏》,所收道書都是明萬曆之前,最早可上溯到六朝的古代道書。清代沒有一部由朝廷和道士編修的《道藏》。由於清代又從未有過國家批準收集的《道藏》,因此可說,《道藏輯要》及《重刊道藏輯要》都具有特殊的道教歷史意義。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兩部新「道藏經」都是在「民間」的道教信仰團體中誕生的。這種新局面實在反映了清代以來,道經知識和內丹修煉的傳播形式和中介已經產生了改變。《道藏輯要》及《重刊道藏輯要》代表著兩次重要的傳播方式的革新或者說新的信仰運動形成——由文人知識分子推動的呂祖扶乩道壇活動,以及在地方道觀由道士與知識分子聯合刊刻道經。這實在證明了帝國晚期道教信仰蓬勃的生命力和新發展。【4】
  但是,我們在編纂嘉慶版和清末成都二仙庵版兩種《道藏輯要》合刊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成都二仙庵版的《重刊道藏輯要》衹有一個版本,也比較流行,而嘉慶版《道藏輯要》隨著意大利女學者莫尼卡(Monica Esposito)博士、日本京都大學的麥谷邦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黎志添教授先後主持和推動的「《道藏輯要》研究計劃」在國際合作中不斷取得新進展,嘉慶版《道藏輯要》的獨特價值凸顯出來,但是緊接著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中國、日本和歐洲等地存在著至少十六個嘉慶版《道藏輯要》的本子。這些版本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這就給合刊本底本的選擇增添了煩惱,因爲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我們都不可能將這些分藏於各國和各處的不同版本的《道藏輯要》都同時放在一起重印出來。
  我雖然也考慮過需要選一個最好的版本來重印,但是又考慮到經費籌措的不易和因爲卷帙龐大會帶來複製的難度以及各收藏機構對於所收藏的《道藏輯要》珍本是否能夠允許我們複製再版的可能性,我們還是優先考慮大陸地區收藏的比較完整的嘉慶版《道藏輯要》本子。經過多途徑的了解和聯絡,我們初步決定用中國道教學院收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本子。因爲這個本子按序號分二十函,每函九至十一冊,全套共二百零二冊,而且中國道教學院就在北京,複製起來也比較方便。可是,意想不到的是,我按照中國道教協會相關負責人的要求送去我所在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及其哲學院給中國道教協會和中國道教學院開具的正式商議協作函件,又經過多方聯絡,最終還是很遺憾地失之交臂。這使我不得不重新考慮版本和收藏機構的選擇。
  就在我爲《道藏輯要》合刊本的底本選擇與複製遇到困難之時,美國羅格斯大學歷史系劉迅(XunLiu)教授及時地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特別向我推薦了兩位日本學者垣內智之、池平紀子關於《道藏輯要》的研究成果,並建議我選擇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收藏的《道藏輯要》嘉慶本作爲重印底本,還幫我聯繫了就在大阪工作的池平紀子教授。池平教授很熱情地答應了我們的請求,並積極地幫我們聯繫上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資料與古典籍部的負責人。稍後不久,我們很幸運地得到中之島圖書館的正式答覆,表示願意讓我們派人到該館複製全套嘉慶版《道藏輯要》,並允許我們在中國大陸正式出版。我們也因此簽署了正式的合作協議。也正是因爲這個機緣,我與劉迅教授和出版人宋連旺先生於二〇一九年七月上旬專程前往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具體商議複製和版權事宜,並受到了池平教授的熱情接待和悉心關照。毫無疑問,這次能夠複製和編纂出版中之島圖書館所藏嘉慶版《道藏輯要》,完全得益於劉迅教授、池平紀子教授和中之島圖書館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我謹向以上個人和機構表示衷心的感謝!
  
  劉迅教授之所以推薦我們選用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收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顯然與垣內智之和池平紀子兩位教授對於已有各處所收藏的不同版本的《道藏輯要》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細緻的對比研究有關。他們經過潛心的研究和仔細的考證,非常有說服力地證明中之島圖書館收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版本,也是比較完整的版本,而且其他的各個版本都是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編纂和出版的。所以,我特別邀請他們二位專門爲這次兩種《道藏輯要》合刊本的出版寫了序言,來向廣大讀者更明確地陳述他們的觀點。與此同時,我與劉迅教授利用這次日本之行,先後拜會了對《道藏輯要》有精深研究的日本著名學者——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麥谷邦夫教授和早稻田大學的森由利亞教授。他們對於我們選擇複印中之島圖書館所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森由利亞教授還應我的邀請專門爲此合刊本譔寫了《〈道藏輯要〉與蔣予蒲的呂祖信仰》一文,更進一步地介紹了嘉慶版《道藏輯要》的編纂者蔣予蒲和他的同僚們編纂《道藏輯要》的具體情況及其歷史貢獻,以及在諸多《道藏輯要》的版本當中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本所具有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歷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這次日本之行,我們還分別拜會了日本道教學術界的大形轍教授、橫手裕教授、土屋昌明教授、宮崎順子教授、酒井規史教授、山田明廣教授、二ノ宮聰博士和李龢書博士,以及在東京大學攻讀道教研究博士學位的賴思妤小姐等,並受到他們的熱情接待。我與劉迅教授也利用這次日本之行,先後到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東洋文庫等處,對各處所收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進行了檢閱和一些相互對照,對於這些不同版本的初步檢閱和比較,也使我們進一步感受到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珍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不僅出現得最早,而且刻印得也最精美。尤其是當我看到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珍藏的嘉慶版《道藏輯要》的封面題爲「道藏全書」四個篆體大字時,我更感受到清代編纂的《道藏輯要》在道教史上所具有的獨特而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向所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編纂和出版《道藏集成》的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公元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九日 何建明於京西六不居

  註釋:
  【1】莫尼卡(Monica Esposito)《〈道藏輯要〉及其編纂的歷史——試解清代〈道藏〉所收道經書目問題》,《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臺灣高雄中山大學,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一—十二日。亦參見:莫尼卡(Monica Esposito)《「清代道藏」——江南蔣元庭本〈道藏輯要〉之研究》,萬鈞譯,《宗教學研究》,二〇一〇年第三期。接續莫尼卡博士主持《道藏輯要》國際合作計劃的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教授黎志添博士高度評價了莫尼卡博士對《道藏輯要》研究的重要貢獻,認爲在對《道藏輯要》的研究中,「以意大利籍學者莫尼卡(Monica Esposito, 一九六二—二〇一一)的貢獻最爲突出;她爲《道藏輯要》的研究方法和發展方向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二〇〇六年,莫尼卡的『《道藏輯要》研究計劃』首先獲得臺灣蔣經國基金會的資助,之後於二〇〇七年,又取得日本學術振興會共四年的研究經費支持。二〇一一年三月,莫氏因爲心臟病復發,不幸在日本京都病逝。」見黎志添《〈道藏輯要〉與〈重刊道藏輯要〉所收道教經書的比較——兼論趙宗誠〈《道藏輯要》的編纂與增補〉一文的錯誤》,《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2】 黎志添《〈道藏輯要〉與〈重刊道藏輯要〉所收道教經書的比較——兼論趙宗誠〈《道藏輯要》的編纂與增補〉一文的錯誤》,《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3】 垣內智之、池平紀子《〈道藏輯要〉版本考》,分兩次相繼刊載於何建明主編《道教學刊》二〇一九年第二輯(總第四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一九年版)和《道教學刊》二〇二〇年第一輯(總第五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4】 同【2】 。
  
  書名 / 《道藏集成·第二輯》(全82冊)
  編者 / 何建明 主編
  出版 / 中國書店出版社
  ISBN / 978-7-5149-2393-3
  定價 / 49200元
  詳詢請致電010-84852380(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
  https://mp.weixin.qq.com/s/47EwInf9qAZa5975XFueSA

  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嘉慶版《道藏輯要》
  https://mp.weixin.qq.com/s/w1gBdkyFxZkrrDlO3pojzw

《道藏集成·第三輯》

《道藏集成·第四輯》


《道藏集成·第五輯》關帝卷



   漢封侯 宋封王 清封大帝,儒稱聖 釋稱佛 道稱天尊——新輯關帝文獻出版
  
  關帝信仰是傳統中國社會重要的信仰,特別是明末以來,逐漸成爲全國性的信仰,關帝可說是中國官方與民間都認可的大神。大體而言,關帝信仰是由關公信仰發展而成。其發展的過程涉及佛教、道教、儒教與民間宗教。所以,從佛教方面,可以整理關帝文獻,如依民間宗教方面(像乩壇或鸞堂),也能搜集、出版關帝資料,就是從儒教或是關廟立場,也是可以整理關帝信仰經卷。本套書是基於響應何建明教授主持的新編《道藏集成》大型套書的出發點,來搜集、整理、出版關帝信仰及文化的經卷與文獻。
  以往,已有一些關公或關帝信仰套書出版,如魯愚主編的《關帝文獻彙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張羽新主編的《關帝文化集成》(線裝書局,二〇〇九年)是其中較著名者。尤其是《關帝文獻彙編》收錄一些重要經卷:有《關聖帝君聖蹟圖志(全集)》《關帝事蹟徵信編》《關帝全書》,顯得格外引人注意!
  
  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套《道藏集成·關帝卷》不僅吸收《關帝文獻彙編》中的精華,增加了法國國家圖書館中的關帝經書精品(《關夫子實錄》) ,又加上王見川在民間與文物市場收購的近代關帝經卷文獻集合而成,共三十二冊。具體來說,《道藏集成·關帝卷》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三:
  一、《關帝文獻彙編》所載文獻11種(得到授權)
  二、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館藏文獻1種(得到授權)
  三、王見川個人收藏文獻93種
  尤其是後二項,是以往關帝文獻集成類出版品所沒有的,可說是本套書的最大特色。
  大致來說,《道藏集成·關帝卷》至少收錄如下八種類型的關帝經卷與文獻:
  一、關帝文獻合集:如《關聖帝君聖蹟圖誌》《關帝事蹟徵信編》。
  二、關帝文獻與經卷集成:像《關帝全書》。
  三、關帝經卷:《關帝覺世經》《關帝明聖經》《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
  四、關帝懺、誦本:有《武帝經懺》。
  五、關皇經卷與文獻:指的是關帝當中皇與玉皇后,民眾與宗教團體創造出的經卷與文獻,《中皇明聖經》《旻皇寶經》《中外普度皇經》《玄靈玉皇經》是其中著例。
  六、關帝鸞書:如《返性圖》。
  七、關帝勸善文:如《法戒編》《關帝救劫文》。
  八、關帝靈驗錄:像《關帝歷代顯聖志傳》所記歷朝關帝顯聖事蹟。

  本書共計收錄105種文獻,其中94(王見川個人收藏93種,法國國家圖書館藏1種)種從未出版。
  目錄如下(序號006爲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序號012-104爲王見川個人收藏):
  001 關聖帝君聖蹟圖志全集五卷 清·盧湛彙輯 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刻本
  002 關聖帝君聖蹟圖志全集五卷 清·盧湛彙輯 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上海翼化堂重刻本
  003 武聖關壯繆遺蹟圖志全集十卷 清·盧湛原輯 梁寶常補輯 民國鉛印本
  004 解梁關帝志四卷 清·張鎮編輯 清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刻本
  005 關帝全書四十卷 清·黃啟曙彙輯 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刻本
  006 關夫子實錄 清嘉慶十一年(一八〇六)刻《聖經彙纂》本
  007 關聖帝君事蹟徵信編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周廣業、崔應榴纂輯 清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刻本
  008 乾坤正氣錄八卷 清·周懋勷、周鳴霞編 清光緒六年(一八八〇)重刻本
  009 法戒編二卷 清·楊紳、於文駿纂述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重刊本
  010 關聖陵廟紀略四卷 清·魏勷監修 王禹書訂次 清刻本
  011 關岳合祀典禮一卷 民國鉛印本
  012 護國佑民伏魔寶卷二卷 明末刻本
  013 佛說南無三界伏魔大帝關老爺寶卷二卷 明末清初刻本
  014 伏魔寶卷二卷 清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重刻本
  015 護國佑民伏魔寶卷二卷 清末刻本
  016 護國佑民伏魔寶卷註解四卷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本
  017 護國佑民伏魔寶卷註解四卷(缺卷一) 民國刻本
  018 護國佑民伏魔寶卷二卷 一九八四年抄本
  019 關帝忠義覺世真經二卷 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浪邑紹善壇城南三聖宮重刻本
  020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一卷 清末刻本
  021 三聖經 民國《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三經同刊本
  022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一卷 一九六三年鉛印本
  023 忠義覺世真經寶懺二卷 清末刻本
  024 關帝應驗明聖真經三卷 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刻本
  025 關帝明聖經註解三卷 清·胡萬安註釋 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刻本
  026 關帝明聖經註解三卷 清·胡萬安註釋 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重刻本
  027 明聖真經註釋三卷 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修德堂重刻本
  028 關聖帝君應驗明聖真經二卷 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大理刻本
  029 關帝明聖真經一卷 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廣東省聚德堂刻本
  030 關帝桃園明聖經一卷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刻本
  031 關聖帝君應驗明聖真經一卷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蒙城刻本
  032 明聖真經旁訓一卷 清·陳鍾曾等輯 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重刻 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印本
  033 明聖經註解三卷 清·胡萬安註釋 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刻本
  034 關帝明聖真經一卷 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刻本
  035 中皇天尊明聖經一卷 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宣化文社刻本
  036 關帝明聖經註釋一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瀏陽鄭崇善堂刻本
  037 關帝明聖真經一卷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重刻本
  038 桃園明聖經一卷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成都二僊庵刻本
  039 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一卷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台南印行本
  040 關帝明聖真經註解三卷 清·胡萬安註釋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本
  041 關帝明聖經註解一卷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湘鄉廖秉乾重刻本
  042 關帝桃園明聖經一卷 附《達生編》《遂生編》《福幼編》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上海文瑞樓書局石印本
  043 關聖大帝明聖經訓一卷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寶應天成石印社石印本
  044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附註解四卷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大理務本堂石印本
  045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一卷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李世茂刻本
  046 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一卷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石印本
  047 關帝明聖真經一卷 民國上海天寶印刷局石印本
  048 關帝明聖真經一卷 民國明善書局石印本
  049 關聖帝君明聖經註解三卷 清·胡萬安註釋 一九五五年高雄永興堂石印本
  050 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一卷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上海明善書局鉛印本
  051 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一卷 一九七一年韓雨霖重印本
  052 武帝經懺 清·王昀增輯 清咸豐七年(一八五七)泉州通淮廟刻本
  053 武聖消劫度人賑濟利幽科范一卷 清·杜漣校訂 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本
  054 旻皇本行經一卷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重刊本
  055 旻皇返本報恩經懺一卷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刻本
  056 旻皇無極尊經一卷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重刻本
  057 返性圖全書十卷 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登州蓬邑文會成書坊刻本
  058 返性圖輯要寶錄二卷 清·洗心覺民重訂 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廣州酌雅齋刻本
  059 關聖大帝返性圖輯要寶錄二卷 清·洗心覺民重訂 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京都一善台如心堂刻本
  060 返性圖摘錄一卷 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刻本
  061 文武二帝救劫真經一卷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 嘉義漢籍流通會發行本
  062 文武二帝救劫真經一卷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本
  063 關聖帝君永命新經一卷 清刻本
  064 關聖帝君救劫永命經一卷 民國興國天源石印局石印本
  065 玉律經卷二卷 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常州寶善書莊刻本
  066 關聖帝君諭免宰殺訓一卷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北平永盛齋刻本
  067 高上玉皇普度尊經三卷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石印本
  068 高上玉皇普度尊經三卷 一九七八年高雄市醒世雜誌社印本
  069 新頒中外普度皇經二卷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石印本
  070 新頒中外普度皇經二卷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石印本
  071 新頒中外普度皇經註解二卷 民國·周靈慧註解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北京永盛齋刻本
  072 新頒中外普度皇經二卷 一九八二年印本
  073 玄靈玉皇經一卷 民國上海明善書局鉛印本
  074 玄靈玉皇經一卷 民國北京天華館鉛印本
  075 玄靈玉皇經一卷 民國鉛印本
  076 玄靈玉皇經註解一卷 民國·周靈慧註解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北京永盛齋刻本
  077 玄靈玉皇寶經一卷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基隆代天宮鉛印本
  078 玄靈玉皇尊經一卷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
  079 玄靈玉皇經淺注一卷 民國·李兆昌注 民國滄口會友堂鉛印本
  080 玄靈玉皇經宣講白話一卷 民國大理美華石印局石印本
  081 玄靈玉皇救劫五品尊經一卷 一九六七年台北鉛印本
  082 玄靈玉皇赦罪錫福寶懺一卷 二〇一〇年抄本
  083 玄靈玉皇赦罪寶懺 一九五四年基隆啟化堂印本
  084 關聖帝君血淚救劫文一卷 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刻本
  085 武聖帝君血淚救劫文一卷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諸城恆心石印書局石印本
  086 關聖帝君血淚救劫文一卷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太原恆利石印局石印本
  087 關聖帝君血淚救劫文一卷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石門文德書局石印本
  088 聖帝大解冤經一卷 民國泰和文宿古山重刻本
  089 聖帝大解冤經一卷 一九七四年屏東市鎮旃壇印本
  090 關聖大帝說悔懺經一卷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綏遠純一善社鉛印本
  091 關聖經懺一卷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桃花坪又記石印局石印本
  092 武聖帝君救世血心諭一卷 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朝邑寺遷善學堂刻本
  093 關帝正朝全集一卷 清·陳仲遠校輯 清宣統二僊庵刻《廣成儀制》本
  094 協天大帝濟世救急文一卷(卷末殘缺)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廈門廿四崎腳會文書莊刻本
  095 撥亂反正真經二卷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吉安文華齋刻本
  096 桃源亭諭一卷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蘭州新興成鉛印本
  097 帝聖語錄一卷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太原成文齋石印本
  098 旻皇寶訓一卷 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成都德盛書莊刻本
  099 覺世宥罪天尊赦罪寶懺誦本一卷 民國北京天華館鉛印本
  100 關聖伏魔大帝指明十不知一卷 民國張家口三教聖道會鉛印本
  101 關聖帝君救劫文一卷 台北聖德堂香鋪印本
  102 關聖帝君救劫文一卷
  103 關聖帝君救劫文一卷
  104 關聖帝君受禪玉帝經略一卷
  105 關帝歷代顯聖志傳四卷 明·穆氏編輯 明末刻本
  
  《道藏集成第五輯·關帝卷》(全32冊)
  集成主編:何建明
  本輯主編:【中國臺灣】王見川 【法國】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
  出版:中國書店
  策劃:北京華典偉業圖書有限公司
  ISBN:9787514923940
  開本:16開
  定價:19800元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印數:60套
  詳詢請致電010-84852380(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
  https://mp.weixin.qq.com/s/t-pe5wM03S5zXnA7J5tGig

道醫集成

道醫集成目錄:李光富 高文柱主編,中醫古籍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2019

書名:道醫集成
主編:李光富、高文柱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02
裝幀:16開 精装81册
ISBN:9787515219165
定價:79800元
訂購聯繫人:張先生 010-87954037 13701185780

道教歷來重視醫術,古代有「十道九醫」之傳統。道士習醫既是出於自身養生延壽之需要,也是出於濟世利人、積功累德之願念。道教醫學是在與傳統中醫藥學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整理挖掘並使其服務社會,是當代道教界、中醫界應該承擔起來的歷史責任。

2015年,中國道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確定編纂《道醫集成》叢書。該叢書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聯袂推出,由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道長和中醫古籍整理專家高文柱教授擔任總主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鳳林道長任總策劃,並與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兼文獻所所長王振國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原所長王旭東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長尹志華博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范吉平教授,共同擔任執行主編。全國道教界、中醫界200多名專家學者嘔心瀝血,幾經寒暑,始告成功。

《道醫集成》收書不局限於一般意義上的道教涉醫文獻,而是將道醫所著、涉及道教養生思想、道士習醫必讀等中醫文獻一併納入,共收書686種,總計3200萬字,8000餘幅圖。

全書分爲七大類別:
道論類 74種書
醫典類 44種書
本草類 19種書
醫方類 36種書
臨證類 78種書
攝養類 161種書
金丹類 274種書

《道醫集成》既是古往今來道教徒煉養修真、探索生命科學的珍貴遺產,也是道教醫學踐行者祛病延年、救死扶傷的寶貴經驗,更是當下道教界服務社會、造福於民的善方利器。

《道醫集成》極具實用價值,是各個宮觀恢復道醫傳承、培養道醫人才的必備要典;是道教界和道教文化研習者修煉身心、通達醫術的僊舟寶筏;是高道大德精研醫理、療疾活人的性命全書。

道醫集成目録

書名(作者) 冊號_頁碼

道論類

1 道德真經注(河上公) 1_5
2 道德真經注(王弼) 1_71
3 老子道德經義疏(成玄英) 1_115
4 道德經講義(吕知常) 1_215
5 老子道德經玄覽(陸西星) 1_320
6 道德經精義(黄裳) 2_5
7 黄帝陰符經集注 2_143
8 黄帝陰符經注(張果) 2_150
9 黄帝陰符經注(黄居真) 2_156
10 黄帝陰符經注(沈亞夫) 2_162
11 黄帝陰符經注(蔡望) 2_166
12 黄帝陰符經解義(蕭真宰) 2_169
13 黄帝陰符經解(蹇昌辰) 2_179
14 黄帝陰符經注解(任照一) 2_189
15 陰符經三皇玉訣 2_198
16 黄帝陰符經注(唐淳) 2_212
17 黄帝陰符經注(劉處玄) 2_223
18 黄帝陰符經集解 2_231
19 黄帝陰符經講義(夏元鼎) 2_245
20 黄帝陰符經注(侯善淵) 2_265
21 黄帝陰符經心法(胥元一) 2_270
22 黄帝陰符經注(俞琰) 2_282
23 陰符經注(劉一明) 2_288
24 高上玉皇心印經 2_297
25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注(八仙) 2_298
26 無上玉皇心印經注(李簡易) 2_306
27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測疏(陸西星) 2_314
28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妙經 2_318
29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注(杜光庭) 2_320
30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注(無名氏) 2_335
31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注(侯善淵) 2_361
32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頌注(劉通微) 2_372
33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注(李道純) 2_376
34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經注(王元暉) 2_379
35 太上老君説常清静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2_394
36 太上老君清静心經 3_5
37 太上老君説了心經 3_7
38 太上老君内觀經 3_8
39 洞玄靈寶定觀經注 3_12
40 太上大通經注 3_17
41 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頌(司馬承禎) 3_19
42 太上昇玄消灾護命妙經注(李道純) 3_22
43 太上昇玄説消灾護命妙經注(混然子) 3_26
44 太上老君太素經 3_31
45 太上妙始經 3_32
46 太上浩元經 3_35
47 太上洞玄寶元上經 3_36
48 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 3_45
49 顯道經 3_50
50 太上洞玄靈寶三一五氣真經 3_57
51 太清元道真經 3_60
52 無上妙道文始真經 3_65
53 南華真經注疏 3_83
54 南華真經副墨 4_243
55 冲虚至德真經 5_133
56 抱朴子内篇 5_175
57 道教義樞 5_290
58 玄珠録 5_341
59 道體論 5_360
60 坐忘論 5_376
61 宗玄先生玄綱論 5_386
62 心目論 5_399
63 大道論(周固樸) 6_5
64 化書 6_17
65 三要達道篇 6_43
66 六根歸道篇 6_44
67 明真破妄章頌 6_46
68 心説 6_51
69 大道歌 6_52
70 虚空歌 6_53
71 道樞 6_54
72 重陽立教十五論 6_403
73 大道論(張三丰) 6_406
74 峴泉集(節選) 6_413

醫典類

1 黄帝内經素問補注釋文 7_7
2 黄帝内經素問遺篇 8_151
3 黄帝内經靈樞集注 8_189
4 黄帝内經靈樞略 8_312
5 素問玄機原病式 8_316
6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8_350
7 讀素問鈔 9_5
8 内經知要 9_142
9 黄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 9_217
10 難經本義 9_344
11 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 10_5
12 難經懸解 10_84
13 傷寒論 10_124
14 金匱要略方論 10_243
15 金匱玉函經 10_307
16 增注類證活人書 11_5
17 注解傷寒論 11_166
18 傷寒明理論 11_306
19 陰證略例 11_359
20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12_5
21 六經病解 12_70
22 傷寒論類方 12_104
23 傷寒約編 12_167
24 華氏中藏經 12_267
25 聖濟經 12_323
26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 13_5
27 元和紀用經 13_132
28 素問入式運氣論奥 13_157
29 華佗先生玄門脉訣内照圖 13_195
30 臟腑證治圖説人鏡經 13_246
31 醫意内景圖説 13_358
32 巢氏諸病源候論 14_5
33 脉經 15_101
34 黃帝針灸甲乙經 15_233
35 黃帝蝦蟇經 16_5
36 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16_25
37 十四經發揮 16_107
38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16_150
39 醫宗寶鏡 16_165
40 元彙醫鏡 16_274
41 淵源道妙洞真繼篇 17_82
42 祝由科天醫十三科 17_106
43 醫道還元 17_159
44 歷代名醫考 17_400

本草類

1 神農本草經 18_7
2 本草經集注 18_109
3 種芝草法 18_250
4 雷公炮炙論 18_252
5 太上洞玄靈寶芝草品 18_306
6 食療本草 18_339
7 石藥爾雅 18_344
8 圖經衍義本草 18_355
9 飲食須知 20.285
10 救荒本草 20.331
11 滇南本草 21_74
12 本草綱目 21_204
13 茹草編 26_200
14 食物本草 26_278
15 食物輯要 26_324
16 神農本草經百種録 26_384
17 食鑒本草 27_5
18 調疾飲食辯 27_35
19 隨息居飲食譜 27_324

醫方類

1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28_7
2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 28_190
3 千金翼方 30.233
4 華佗神醫秘傳 32_53
5 三品頤神保命神丹方 32_317
6 太白星官洗眼方 32_333
7 通玄秘術 32_334
8 黄庭内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32_345
9 蘇沈良方 32_357
10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3_5
11 温隱居海上仙方 33_241
12 急救仙方 33_263
13 内經拾遺方論 33_353
14 仙傳外科集驗方 34_5
15 活人心法 34_98
16 乾坤生意 34_135
17 乾坤生意秘韞 34_298
18 延壽神方 34_346
19 續補扶壽精方 35_76
20 凈明院妙濟神方 35_158
21 三丰張真人神速萬應方 35_190
22 簡易普濟良方 35_313
23 武林陳氏家傳仙方佛法靈壽丹 36_66
24 醫方考 36_79
25 魯府禁方 36_302
26 眾妙仙方 37_5
27 攝生眾妙方 37_185
28 湯頭歌訣 37_391
29 絳囊撮要 38_5
30 神仙濟世良方 38_42
31 經驗奇方 38_146
32 經驗雜方 38_186
33 飼鶴亭集方 38_217
34 壽世新編 38_315
35 吕祖奇症新方 38_424
36 經目屢驗良方 38_442

臨證類

1 崔真人脉訣 39_7
2 玉函經 39_13
3 脉訣刊誤集解 39_34
4 診家樞要 39_116
5 四言舉要 39_131
6 瀕湖脉學 39_136
7 太素脉秘訣 39_155
8 脉理正義 39_232
9 脈微 40.5
10 脉訣彙辨 40.62
11 四診脉鑒大全 40.229
12 四診抉微 40.327
13 脈理存真 41_104
14 扁鵲心書 41_152
15 蘭室秘藏 41_239
16 醫旨緒餘 41_326
17 萬病回春 42_5
18 雲林神彀 43_5
19 壽世保元 43_102
20 丹臺玉案 44_201
21 醫宗必讀 45_5
22 辨證録 45_302
23 石室秘籙 47_5
24 醫學心悟 47_225
25 蘭臺軌範 48_5
26 壽身小補家藏 48_213
27 内外傷辨 49_200
28 脾胃論 49_233
29 醫學發明 49_292
30 脉因證治 49_328
31 醫醇賸義 50.5
32 温疫論 50.98
33 温熱論 50.164
34 濕熱條辨 50.172
35 温病條辨 50.188
36 温熱經緯 50.352
37 風科集驗名方 51_85
38 十藥神書 52_179
39 霍亂論 52_188
40 驅蠱燃犀錄 52_214
41 劉涓子鬼遺方 52_250
42 外科百效全書 52_288
43 洞天奥旨 53_5
44 靈藥秘方 53_179
45 外科十法 53_205
46 外科證治全生 53_226
47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53_285
48 跌打損傷妙方 53_302
49 濟陰綱目 53_334
50 宜麟策 54_293
51 傅青主女科 54_319
52 顱顖經 54_402
53 小兒藥證直訣 55_5
54 幼幼集成 55_60
55 銀海精微 55_326
56 重樓玉鑰 56_5
57 喉科秘訣 56_59
58 針灸資生經 56_78
59 神應經 56_271
60 針灸素難要旨 56_316
61 奇經八脈考 57_5
62 備急灸法 57_28
63 太乙神針心法 57_55
64 理瀹駢文 57_102
65 動功按摩秘訣 57_333
66 釐正按摩要術 58_5
67 格致餘論 58_109
68 韓氏醫通 58_146
69 醫貫 58_171
70 質疑録 58_281
71 上池雜説 58_310
72 祝茹穹先生醫印 58_315
73 醫學源流論 59_5
74 履霜集 59_73
75 怪疴單 59_102
76 孫文垣醫案 59_108
77 三合集 59_292
78 洄溪醫案 59_361

攝養類

1 太平經聖君秘旨 60.7
2 太上老君中經 60.11
3 太上靈寶五符序 60.35
4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占候入定妙訣 60.76
5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經 60.81
6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 60.83
7 洞真太上説智慧消魔真經 60.93
8 上清太極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經 60.118
9 上清太極真人神仙經 60.121
10 上清衆真教戒德行經 60.134
11 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 60.141
12 正一法文修真旨要 60.15
13 太上除三尸九蟲保生經 60.159
14 太上洞玄靈寶投簡符文要訣 60.172
15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 60.188
16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無量壽經 60.191
17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 60.198
18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經 60.248
19 太乙元真保命長生經 60.256
20 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軸經 60.258
21 三光注齡資福延壽妙經 60.265
22 玉清無上内景真經 60.266
23 太上長生延壽集福德經 60.268
24 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 60.269
25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 60.274
26 養生方 60.323
27 太上老君養生訣 60.332
28 養生論 60.336
29 太清道林攝生論 60.339
30 抱朴子養生論 60.353
31 登真隱訣 60.355
32 養性延命録 60.388
33 太清導引養生經 60.406
34 彭祖攝生養性論 61_5
35 紫庭内秘訣修行法 61_7
36 洞真太上倉元上録 61_15
37 上清握中訣 61_19
38 孫真人養生銘 61_41
39 孫真人攝養論 61_42
40 孫真人衛生歌 61_45
41 攝養枕中方 61_47
42 枕中記 61_54
43 存神煉氣銘 61_67
44 保生銘 61_69
45 天隱子 61_70
46 服氣精義論 61_80
47 保生月録 61_99
48 老子説五厨經注 61_103
49 長生胎元神用經 61_107
50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 61_115
51 幻真先生服内元炁訣 61_125
52 太清調氣經 61_133
53 神仙食炁金匱妙録 61_143
54 胎息經注 61_152
55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61_154
56 胎息秘要歌訣 61_159
57 胎息抱一歌 61_162
58 三洞道士居山修煉科 61_165
59 太清風露經 61_179
60 太清經斷穀法 61_183
61 太上肘後玉經方 61_190
62 玄珠心鏡注(長孫滋) 61_193
63 玄珠心鏡注(衡嶽真子) 61_208
64 上玄高真延壽赤書 61_213
65 攝生纂録 61_222
66 三洞樞機雜説 61_236
67 太清服氣口訣 61_243
68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61_247
69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 61_260
70 神氣養形論 61_263
71 抱朴子别旨 61_265
72 氣法要妙至訣 61_266
73 至言總 61_272
74 洞玄靈寶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 61_303
75 保生要録 61_309
76 養生辨疑訣 61_315
77 真氣還元銘 61_317
78 混俗頤生録 61_326
79 養老奉親書 61_339
80 修真秘録 61_388
81 攝生月令 61_394
82 養生類纂 62_5
83 養生月覽 62_93
84 四氣攝生圖 62_123
85 太上保真養生論 62_138
86 莊周氣訣解 62_140
87 玉清胎元内養真經 62_143
88 諸真聖胎神用訣 62_145
89 攝生消息論 62_154
90 三元延壽參贊書 62_164
91 泰定養生主論 62_212
92 山居四要 62_340
93 壽親養老新書 63_5
94 四時宜忌 63_125
95 修齡要旨 63_155
96 居家宜忌 63_165
97 群仙要語纂集 63_168
98 攝生要語 63_189
99 長生詮經 63_191
100 安老懷幼書 63_210
101 保生心鑑 63_398
102 延壽第一紳言 64_5
103 厚生訓纂 64_14
104 養生四要 64_59
105 醫先 64_109
106 養生類要 64_115
107 攝生要録 64_215
108 赤鳳髓 64_221
109 遵生八箋 64_269
110 尊生要旨 66_5
111 錦身機要 66_31
112 攝生要義 66_59
113 攝生三要 66_77
114 養生導引法 66_82
115 益齡單 66_103
116 唐宋衛生歌 66_114
117 衛生真訣 66_118
118 達生録 66_153
119 福壽丹書 66_198
120 清寤齋賞心編(節選) 66_363
121 養生要括 66_380
122 東坡養生集 67_5
123 删補頤生微論 68_5
124 攝生集覽 68_150
125 養生膚語 68_153
126 萬育仙書 68_161
127 萬壽仙書 68_251
128 養生君主論 68_319
129 心醫集 69_5
130 壽世秘典 69_195
131 壽世青編 70.113
132 勿藥元詮 70.163
133 長生秘訣 70.168
134 怡情小録 70.18
135 壽世傳真 70.189
136 老老恆言 70.25
137 衛生要訣 70.31
138 養生編 70.384
139 古法養生十三則闡微 70.399
140 延齡纂要 70.407
141 尊生導養編 71_5
142 衛生要術 71_20
143 枕上三字訣 71_37
144 壽人經 71_41
145 八段錦坐立功圖訣 71_43
146 内功圖説 71_57
147 養生氣功導引圖 71_77
148 衛生要旨 71_90
149 中外衛生要旨 71_98
150 頤養詮要 71_219
151 衛濟真詮 71_279
152 雜禁方 71_328
153 雜療方 71_329
154 合陰陽 71_334
155 天下至道談 71_338
156 十問 71_343
157 神仙服餌 71_353
158 養生食忌 71_375
159 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傳 71_385
160 神仙鍊服雲母秘訣 71_388
161 服食仙方十五種 71_400

金丹類

1 周易參同契 72_7
2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72_61
3 太清金液神丹經 72_108
4 太清金液神氣經 72_129
5 太清經天師口訣 72_144
6 太清石壁記 72_151
7 上清九真中經内訣 72_170
8 上清經真丹秘訣 72_173
9 靈寶衆真丹訣 72_176
10 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 72_183
11 太極真人雜丹藥方 72_187
12 黄帝九鼎神丹經訣 72_194
13 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 72_287
14 抱朴子神仙金汋經 72_300
15 神仙服餌丹石行藥法 72_315
16 神仙養生秘術 72_329
17 靈飛散傳信録 72_337
18 玄霜掌上録 72_340
19 懸解録 72_341
20 雁門公妙解録 72_346
21 蓬萊山西竈還丹歌 72_350
22 白雲仙人靈草歌 72_382
23 純陽吕真人藥石製 72_395
24 軒轅黄帝水經藥法 72_403
25 三十六水法 72_411
26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73_5
27 陰真君金石五相類 73_9
28 金石簿五九數訣 73_28
29 丹方鑑源 73_33
30 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訣 73_44
31 天皇太一神律避穢經 73_47
32 神仙鍊丹點鑄三元寶照法 73_48
33 魏伯陽七返丹砂訣 73_53
34 七返靈砂論 73_57
35 大洞鍊真寶經妙訣 73_69
36 太上衛靈神化九轉丹砂法 73_89
37 九轉靈砂大丹 73_93
38 九轉青金靈砂丹 73_99
39 陰陽九轉成紫金點化還丹訣 73_102
40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 73_105
41 靈砂大丹秘訣 73_114
42 九轉靈砂大丹資聖玄經 73_125
43 張真人金石靈砂論 73_131
44 太古土兑經 73_136
45 感氣十六轉金丹 73_149
46 諸家神品丹法 73_154
47 鉛汞甲庚至寶集成 73_198
48 丹房奧論 73_239
49 指歸集 73_248
50 丹房須知 73_254
51 漁莊邂逅録 73_261
52 碧玉朱砂寒林玉樹匱 73_266
53 金華玉液大丹 73_270
54 金華冲碧丹經祕旨 73_279
55 庚道集 73_295
56 大丹記 73_394
57 大丹鉛汞論 73_397
58 修鍊大丹要旨 73_402
59 龍虎還丹訣(金陵子) 74_5
60 龍虎還丹訣(李真人) 74_31
61 龍虎還丹訣頌 74_38
62 龍虎元旨 74_47
63 通幽訣 74_51
64 紅鉛入黑鉛訣 74_64
65 玉清内書 74_67
66 還丹肘後訣 74_77
67 太清修丹秘訣 74_99
68 太白經 74_103
69 元陽子金液集 74_108
70 還丹歌訣 74_115
71 還丹金液歌註 74_130
72 陶真人内丹賦 74_135
73 金丹賦 74_143
74 還金述 74_163
75 大丹篇 74_168
76 金液還丹百問訣 74_173
77 海客論 74_188
78 太上日月混元經 74_199
79 金丹真一論 74_200
80 還丹衆仙論 74_210
81 修丹妙用至理論 74_222
82 上洞心丹經訣 74_227
83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聖母資傳仙道 74_250
84 太清玉碑子 74_254
85 大丹問答 74_260
86 金木萬靈論 74_262
87 太極左仙公説神符經 74_264
88 稚川真人校證術 74_267
89 真元妙道要略 74_272
90 修真歷驗鈔圖 74_281
91 金華玉女説丹經 74_291
92 丹論訣旨心鑒 74_294
93 大還心鑒 74_300
94 地元真訣 74_302
95 答論神丹書 74_312
96 上清大洞真經 74_316
97 太上黄庭内景玉經 74_387
98 太上黄庭外景玉經 74_395
99 黄庭内景玉經注(梁丘子) 74_398
100 黄庭内景玉經注(劉長生) 75_5
101 太上黄庭内景玉經註(冷謙) 75_31
102 黄庭外景玉經注(梁丘子) 75_57
103 太上黄庭外景經注(務成子) 75_70
104 黄庭内外玉景經解(蔣慎修) 75_85
105 太上黄庭中景經 75_90
106 上清黄庭養神經 75_104
107 黄庭遁甲緣身經 75_110
108 太清中黄真經 75_115
109 太上九要心印妙經 75_131
110 太上老君内丹經 75_136
111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經 75_138
112 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 75_139
113 太清元極至妙神珠玉顆經 75_140
114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 75_162
115 太上長文大洞靈寶幽玄上品妙經發揮 75_168
116 太上元寶金庭無爲妙經 75_178
117 太上化道度世仙經 75_187
118 混元八景真經 75_193
119 混元陽符經 75_218
120 橐籥子 75_219
121 陰丹内篇 75_224
122 真龍虎九仙經 75_225
123 靈寶大煉内旨行持機要 75_231
124 古文龍虎經注疏 75_233
125 古文龍虎上經注 75_265
126 大還丹金虎白龍論 75_272
127 大還丹照鑒 75_275
128 紫元君授道傳心法 75_289
129 南統大君内丹九章經 75_293
130 養生咏玄集 75_297
131 胎息精微論 75_311
132 太玄寶典 75_315
133 玄珠歌 75_333
134 巨勝歌 75_336
135 醉思仙歌 75_339
136 破迷正道歌 75_341
137 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 75_345
138 鍾吕傳道集 75_367
139 西山群仙會真記 76_5
140 吕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注解 76_33
141 純陽吕公百字碑測疏 76_38
142 百字碑注 76_42
143 黄鶴賦 76_49
144 窑頭坯歌 76_51
145 敲爻歌 76_53
146 敲爻歌直解 76_56
147 還丹破迷歌 76_72
148 崔公入藥鏡注解 76_73
149 崔公入藥鏡測疏 76_81
150 還丹内象金鑰匙 76_87
151 陰真君還丹歌注 76_93
152 學仙辨真訣 76_97
153 陳先生内丹訣 76_100
154 内丹還元訣 76_113
155 金液大丹詩 76_115
156 龍虎精微論 76_120
157 固氣還神九轉瓊丹論 76_124
158 太初元氣接要保生之論 76_130
159 金晶論 76_133
160 龍虎中丹訣 76_137
161 諸真論還丹訣 76_141
162 養命機關金丹真訣 76_144
163 還丹顯妙通幽集 76_149
164 九還七返龍虎金丹析理真訣 76_156
165 玉室經 76_160
166 還丹至藥篇 76_163
167 馬自然金丹口訣 76_166
168 内丹秘訣 76_168
169 洞元子内丹訣 76_174
170 太玄朗然子進道詩 76_195
171 真人高象先金丹歌 76_200
172 證道歌 76_204
173 金丹詩 76_208
174 靈源大道歌 76_215
175 至真子龍虎大丹詩 76_217
176 真一金丹訣 76_223
177 谷神賦 76_227
178 擒玄賦 76_232
179 玄牝之門賦 76_237
180 亶甲集 76_239
181 悟真篇 76_243
182 金丹四百字 76_296
183 金丹四百字解 76_302
184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内煉丹訣 76_319
185 還源篇 76_342
186 還丹復命篇 76_346
187 翠虚篇 76_354
188 海瓊問道集 76_372
189 海瓊傳道集 76_383
190 静餘玄問 76_393
191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76_396
192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 76_399
193 五篇靈文 77_5
194 青天歌注釋 77_14
195 大丹直指 77_19
196 真仙直指語録 77_39
197 碧虚子親傳直指 77_56
198 長生指要篇 77_61
199 金丹直指 77_70
200 爰清子至命篇 77_76
201 三極至命筌蹄 77_86
202 玉谿子丹經指要 77_103
203 養生秘録 77_129
204 紫團丹經 77_144
205 偃月玄金篇 77_148
206 真仙秘傳火候法 77_154
207 還丹秘訣養赤子神方 77_158
208 許真君石函記 77_161
209 金丹正宗 77_180
210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訣 77_185
211 金液大丹口訣 77_194
212 了明篇 77_201
213 丹經極論 77_209
214 存神固氣論 77_214
215 金液還丹印證圖 77_218
216 修真太極混元圖 77_232
217 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 77_242
218 龍虎手鑒圖 77_248
219 悟玄篇 77_251
220 谷神篇 77_258
221 太上修真玄章 77_279
222 太空歌 77_283
223 河南真人金丹下手訣 77_284
224 諸真内丹集要 77_286
225 上乘修真三要 77_307
226 析疑指迷論 77_326
227 雲宫法語 77_334
228 中和集 77_345
229 清庵瑩蟾子語録 78_5
230 全真集玄秘要 78_52
231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 78_60
232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 78_64
233 抱一函三秘訣 78_73
234 玄宗直指萬法同歸 78_86
235 雜著指玄篇 78_167
236 金丹大成集 78_205
237 上陽子金丹大要 78_242
238 上陽子金丹大要圖 78_346
239 修煉須知 78_354
240 陳虚白規中指南 78_363
241 全真坐鉢捷法 78_375
242 還真集 78_377
243 玄機直講 79_5
244 道言淺近説 79_16
245 玄要篇 79_23
246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 79_66
247 刪補性命圭旨定本 79_173
248 金丹真傳 79_276
249 玄膚論 79_294
250 金丹就正篇 79_310
251 天仙正理直論增注 79_316
252 伍真人丹道九篇 79_403
253 真詮 80.5
254 先天虚無太乙金華宗旨 80.4
255 天仙金丹心法 80.66
256 唱道真言 80.151
257 金仙證論 80.206
258 慧命經 80.265
259 修真辨難 80.318
260 修真九要 80.368
261 無根樹解 80.378
262 吕祖師三尼醫世説述 80.398
263 讀吕祖師三尼醫世説述管窺 80.411
264 尹真人東華正脉皇極闔闢證道仙經 80.417
265 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 80.434
266 如是我聞 81_5
267 泄天機 81_11
268 上品丹法節次 81_18
269 管窺編 81_31
270 道竅談 81_33
271 三車秘旨 81_61
272 樂育堂語録 81_74
273 性命法訣明指 81_232
274 女金丹 81_378
附録一:書名筆畫索引 81_396
附録二:書名音序索引 81_414

書名:道醫集成
主編:李光富、高文柱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02
裝幀:16開 精装81册
ISBN:9787515219165
定價:79800元
訂購聯繫人:張先生 010-87954037 13701185780

重刊術藏

重刊術藏目錄 (術數類圖書影印版) 謝路軍主編,九州出版社 2019年

書名:重刊術藏
主編:謝路軍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裝幀:精裝100冊
開本:16開
定價:68000元
ISBN:9787510868986

《重刊術藏》出版說明

一 什麼是術數

術數又稱數術,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屬《周易》研究範疇的一大主流支派。術,指方式方法;數,指理數氣數。
術數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生活中的時尚,但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劃分。一般地說,狹義的術數,是專指預測吉凶的方術;廣義的術數就包括天文、曆法等了。
狹義的術數學,特指卜筮、堪輿、命理、相術、占夢、擇吉等六種最常見的預測吉凶的方術。《術藏》一書所採用的“術數”概念,就是指狹義的術數學。廣義的術數學,泛指在中華文化中用以推算未來、趨吉避凶的各種方術系統。一般說來,諸如天文、曆法、數學、星占、六壬、太乙、奇門、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輿、符咒、擇吉、雜占、養生術、房中術、雜術等都屬於術數的範疇。
總的說來,術數的基本原理就是易學理論與陰陽五行,以卜筮、堪輿、命理、相術、占夢、擇吉等各種型態的預知方法,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運動規律,也就是方法運用時的數理規律,來推斷人事吉凶;通過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用以推測人類、事物、家居、先人墓地,以至地運、國運等。術數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曾產生過廣泛影響。每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每個重大的歷史事實背後,往往有術數或術士的影子。可以這樣說,術數學的研究,對於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地開展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二 什麼是《術藏》

藏,即經典的總匯。佛家有《佛藏》,道家有《道藏》,儒家有《儒藏》,皆是彙集各家經典而成;而《術藏》,則是海內外第一部關於術數的大型叢書,是從古代至民國的中國術數學的總匯,也是以易學理論和陰陽五行爲核心的中國文化的文獻集成。它將中國數千年來有關於術數學的各種經典及相關著作統統彙集一編,網羅無遺,結集成書,故稱《術藏》。由巫術和中國傳統哲學而發展來的術數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中國的歷史、哲學、政治、宗教、倫理、科學、美學等均受其影響。《術藏》一書,按成書先後的順序,對歷史上的重要術數經典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統的、綜合的總結。術數學是中華文明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完整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學術之一。作爲術數學的資料淵海,《術藏》的出版將爲中國傳統文化矗立起一座豐碑,爲世界範圍內研究中國文明的學者,提供最齊全、最權威的文獻依據。同時,《術藏》作爲最大的、最完善的專業叢書,將以世界之最的姿態流芳百世。

三 《術藏》出版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的民族復興的進程中,重新回顧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根源及其不斷發展的歷史,必將對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發揮重要的作用。
近20多年來,學界風氣日漸開放,相關術數學的研究成果逐日增多,術數學的研究開始成爲學術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察中國學術史及文獻出版史,作爲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術數學,雖然傳世著作洋洋千種,卻從未結集出版過。要保存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宏闊的歷史視野中對術數學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資料的完整保存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
民國以後,西學東漸,科學的觀念佔據了主流地位,術數學被視爲爲迷信的一種,而開始倍受冷落,許多當年非常流行的術數典籍,而今已經難得一見。新中國成立以後,研究這方面的學者也非常少,搶救與保存術數學典籍,更加是一項迫切的任務。《術藏》的出版,及時滿足了學界的需要,是出版史上一項重要的工程。
《術藏》是一部收錄海內外在世的術數學經典的寶藏,上自寫於三千多前的數字卦,下至民國早期術數學家的專著,一一著錄。《術藏》的出版,集術數學研究之大成,爲各方面的學者者提供完備的研究資料。
《術藏》的出版,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1、存世的千餘種術數典籍中,大陸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約保存了百分之九十,其餘的散存於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由於術數典籍保存的分散性,當前的研究者們,無論是在文獻的佔有上,或是使用上,均有諸多的不便,難窺術數學典籍的全貌,而《術藏》一書的出版,將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
2、《術藏》將在世的術數典籍結集出版,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盛事,是前無古人的大工程,對於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對促進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無疑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3、《術藏》的出版,必使海內外學者爲之矚目,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範圍的中華文明的研究,必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4、術數研究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必將使古老的術數學,爲現代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有助於促進全人類的文明進程。

四 《重刊術藏》緣起

《重刊術藏》是一部影印的大型古代術數類文獻集成。術字從行,术聲。行,甲骨文中指道路。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謝路軍教授集多年學術積累主編《術藏》一書,廣搜海內外相關館藏與民間舊藏,上迄秦漢,下止同光,集古今相關文獻之大成。2010年出版後,海內外學者爲之矚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近幾年,隨著研究的收入,初版所收錄部分文獻發現了更好的文本,編委會及時進行了修訂,因而此次重印,命名爲《重刊術藏》。《重刊術藏》的出版,對於保存和研究中國傳統文獻,推動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刊術藏》目錄

  術藏 第一卷
  凡例
卜筮   卜筮全書 [ 宋] 姚際隆刪補 民國影印本 十四卷全                       〇〇一
卜筮   卜筮元龜(大易斷例卜筮元龜) [ 建安] 蕭吉文譔集 日本東京圖書館藏建安(公元一三〇七年)抄本 兩冊全 二九五

  術藏 第二卷
卜筮   卜筮正宗 [ 清] 王維德輯 清康熙四十八年經元堂刻本 十四卷全 〇〇一
卜筮   斷易大全 [ 清] 餘興國輯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四卷三冊全   一八五
卜筮   火珠林 [ 宋] 麻衣道者撰 民國大德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四九九

  術藏 第三卷
卜筮   增補詳註六爻一撮金易數 [ 宋] 邵雍撰 [ 明] 劉基補註 清康熙袖珍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卜筮   邵子易數 [ 明] 俞有功撰 [ 清] 王通瑞刪定 清道光五年京都三槐堂刻本 六卷全    〇三七 
卜筮   述卜筮星相學 [ 清] 袁樹珊著 民國潤德堂本 二冊八卷全  一二七

  術藏 第四卷
卜筮   梅花易數 [ 宋] 邵康節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五卷一冊全  〇〇一
卜筮   易隱 [ 清] 曹九錫輯 民國排印本 八卷全卷首一卷全  一五九

  術藏 第五卷
卜筮   鼎鍥卜筮鬼谷源流斷易天機大全 [ 戰國] 鬼谷子撰 清道光十三年三讓堂刻本 三卷首一卷全  〇〇一
卜筮   重雕焦氏易林 [ 漢] 焦贛撰 清嘉慶十三年據宋本重刻本 十六卷全  三二九
卜筮   增註周易神應六親百章海底眼 [ 宋] 王鼒撰 上海圖書館藏本 一冊全  四三五

  術藏 第六卷
堪輿   增刪卜易 [ 清] 野鶴老人撰 清康熙三十年陳長卿刻本 十二卷全  〇〇一
堪輿   重刊易冒 [ 清] 程元如撰 民國石印本 十卷全  二三一

  術藏 第七卷
堪輿   八宅明鏡 [ 唐] 楊筠松撰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辨正疏 [ 清] 蔣大鴻註 民國八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五卷一冊全  〇七一
堪輿   地理大全輯要 [ 清] 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十卷二冊全  一七七
堪輿   地理大全要訣 [ 清] 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七卷二冊全  三五九

  術藏 第八卷
堪輿   地理大成地理六經註 [ 清] 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六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大成理氣四訣 [ 清] 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一一一
堪輿   地理大成羅經指南撥霧集 [ 清] 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三卷一冊全  一七七
堪輿   地理大成平陽全書 [ 清] 葉九升撰 原版爲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十五卷一冊全  二四三

  術藏 第九卷
堪輿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 [ 清] 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十九卷六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十卷
堪輿   地理四秘全書 [ 清] 尹一勺撰 民國大成書局石印本 十二種三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四彈子 鐵彈子地理元機/(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註 鉛彈子地學正義 金彈子地理元珠經/(明)劉基註 玉彈子地理元樞/(清)張鳳藻註 清聚錦堂刻本 十卷全  二八三
堪輿   地理金彈子玉彈子 [ 元] 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 [ 明] 劉伯溫校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三六九
堪輿   地理鉛彈子 [ 明] 孟又承傳 [ 清] 張九儀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一卷一冊全  四一一
堪輿   地理鐵彈子 [ 南唐] 何令通撰 [ 明] 劉青田釋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四五三

  術藏 第十一卷
堪輿   地理青囊經 [ 唐] 楊筠松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八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六法點穴大全 [ 唐] 楊佐仙等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六卷一冊全  〇六七
堪輿   地理五訣 [ 清] 趙九峰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八卷二冊全  一五七
堪輿   地理選擇錄要 [ 清] 蔣大鴻撰 民國乙酉年上海會文堂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二七九
堪輿   地理陽宅大全 [ 清] 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四五三

  術藏 第十二卷
堪輿   地理正宗 [ 清] 蔣國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十二卷二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直指原真 [ 清] 釋徹瑩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三卷二冊全  二三七

  術藏 第十三卷
堪輿   地理葬埋黑通書 [ 清] 釋徹瑩撰 清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琢玉斧 [ 清] 張九儀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一五三
堪輿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學 [ 清] 沈鎬撰 原版爲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三一一

  術藏 第十四卷
堪輿   贛州風水秘傳 不署撰人 民國石印本 十二卷二冊全  〇〇一
堪輿   撼龍經疑龍經批註校補合刻 [ 唐] 楊筠松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撼龍經六卷疑龍經 二卷二冊全  三一三

  術藏 第十五卷
堪輿   郭璞葬經 [ 晉] 郭璞撰 民國十三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一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羅經頂門鍼 [ 明] 徐之鏌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〇二九
堪輿   羅經解定 [ 清] 胡國楨撰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一五七
堪輿   羅經透解 [ 清] 王道亨撰 民國二年鑄記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三二五

  術藏 第十六卷
堪輿   秘本搜地靈 [ 明] 劉伯溫訂 光緒有益堂刻本 二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平砂玉尺經 [ 元] 劉秉忠撰 [ 明] 劉基解 上海文明書局金屬版 二卷二冊全  一五三
堪輿   乾坤法竅 [ 清] 范宜賓集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三卷一冊全  三二一
堪輿   陽宅都天滾盤珠要法 [ 清] 瞿天賚撰 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一冊全  四三七

  術藏 第十七卷
堪輿   入地眼全書 [ 宋] 靜道和尚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十卷二冊全  〇〇一
堪輿   三元總錄 [ 明] 柳珍纂輯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三卷一冊全  一七三
堪輿   陽宅大全 [ 明] 一壑居士集 光緒校經山房石印本 十卷二冊全  三〇三

  術藏 第十八卷
堪輿   山洋指迷 [ 明] 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四卷四冊全  〇〇一
堪輿   陽宅愛眾篇 [ 清] 張覺正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三六九
堪輿   寶照秘訣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冊全  五三三

  術藏 第十九卷
堪輿   山洋指迷 [ 明] 周景一撰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〇〇一
堪輿   陽宅集成 [ 清] 姚廷鑾撰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八卷四冊全  一二三

  術藏 第二十卷
堪輿   雪心賦辯訛正解 [ 清] 卜應天撰 [ 清] 孟浩註 宣統元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陽宅三要 [ 清] 趙九峰撰 民國上海校經山房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一〇五
堪輿   陽宅十書 [ 明] 王君榮纂輯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一八三
堪輿   陰宅集要 [ 清] 姚廷鑾撰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三三七

  術藏 第二十一卷
堪輿   陰陽二宅必用 不署撰人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〇〇一
堪輿   宅譜指要 [ 清] 魏青江撰 民國掃葉山房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一〇三
堪輿   陳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訣 [ 清] 陳應選撰 民國抄本 一冊全  二三一
堪輿   倪公闡明陽盤住宅秘訣 不署撰人 嘉慶抄本 一卷全  三六五

  術藏 第二十二卷
堪輿   地理辨正直解 [ 清] 蔣大鴻撰 經元堂刻本 五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二十三卷
堪輿   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 [ 明] 張鳴鳳編 明世德堂寫刻本 十二卷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黑囊經 [ 明] 范越風撰 清初抄本 一冊全  二九五
堪輿   地理星體圖格真龍名髓 不署撰人 明抄本 一冊全  四〇一

  術藏 第二十四卷
堪輿   地理正宗臆解 [ 明] 蕭智深 [ 清] 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〇〇一
堪輿   地理指迷篇臆解 [ 明] 蕭智深 [ 清] 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一〇九
堪輿   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 [ 明] 徐之鏌唐際雲輯 [ 清] 張九儀釋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一七七
堪輿   地學 [ 清] 沈鎬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三三七

  術藏 第二十五卷
堪輿   格水定鍼法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管氏地理指蒙 [ 魏] 管輅著 清印本 一冊全  一三五
堪輿   郭璞古本葬經 [ 晉] 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三四七
堪輿   紅鸞經四十八局定例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三五九
堪輿   胡矮仙至寶經 [ 唐] 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四六九
堪輿   黃帝宅經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四七三

  術藏 第二十六卷
堪輿   空石長者五星捉脈正變明圖 [ 唐] 空石長者 清印本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經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〇七三
堪輿   地學精華 [ 民國] 夏更清撰 民國版鉛印本 一冊全  四六七

  術藏 第二十七卷
堪輿   堪輿要訣 [ 明] 狄奄氏手錄 噓龍村舍藏本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考驗通書法竅秘訣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二冊全  〇八三
堪輿   分房變氣論宅法 [ 清] 蔣平階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四八七

  術藏 第二十八卷 
堪輿   金精廖公秘授地學心法正傳畫策扒砂經 [ 宋] 廖禹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 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補遺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李思聰總索 [ 宋] 李思聰 清印本 一卷全  一八九
堪輿   靈城精義箋 [ 清] 沈竹礽撰 自得齋叢書 一卷全  二〇九
堪輿   劉基堪輿漫興 [ 明] 劉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二六五
堪輿   繆希雍葬經翼 [ 明] 繆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三一九
堪輿   靈驅解法洞明真言秘書(秘訣仙機) 不署撰人 明匯賢齋刻本 一卷全  四六一
堪輿   劉見道乘生秘寶經 [ 唐] 劉見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四七一
堪輿   新刊地理五經四書解義郭璞葬經 [ 明] 吳徵出定鄭謚註 明匯賢齋刻本  一卷全 四七七

  術藏 第二十九卷
堪輿   八宅明鏡 [ 唐] 楊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蘇樂真堂刊本 二卷全  〇〇一
堪輿   楊曾地理元文 [ 清] 端木國瑚撰 清刻本 一冊全  〇五九
堪輿   水龍經 [ 晉] 郭璞撰 [ 明] 劉基閱 清內府抄本 五卷全  二九五
堪輿   續水龍經 [ 晉] 郭璞撰 [ 明] 劉基閱 清內府抄本 四卷全  三七三
堪輿   水龍經陰陽宅 [ 晉] 郭璞撰 [ 明] 劉基閱 清內府抄本 陽宅二卷全陰宅二卷全  四一三
堪輿   青烏先生葬經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四四九

  術藏 第三十卷
堪輿   仕學備餘 [ 清] 紀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三十一卷
堪輿   十道天心 [ 清] 戴洪潤手抄真傳擇日秘本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孫伯剛璚林國寶經 [ 宋] 孫伯剛撰 清印本 一卷全  〇五三
堪輿   天機望龍經 [ 宋] 吳景鸞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 一卷全  〇八九
堪輿   天心正運線法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二三一
堪輿   天星秘訣尋龍合格定穴 不署撰人 清光緒手抄秘本 一卷全  二九五
堪輿   謝和卿神寶經 [ 宋] 謝和卿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四三五

  術藏 第三十二卷
堪輿   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 [ 明] 午榮撰 明匯賢齋刻本 三卷全  〇〇一
堪輿   玄秘龍法玄秘穴法 不署撰人 手抄本 兩冊全  〇四一
堪輿   選擇紀全 不署撰人 明匯賢齋刻本 一卷全  二四七
堪輿   雪心賦辨訛正解 [ 唐] 卜應天撰 民國排印本 四卷全  二六一
堪輿   雪心賦直解 [ 明] 吳一棣撰 清順治十八年刻本 四卷全  三八七

  術藏 第三十三卷
堪輿   陽宅大成 [ 清] 魏青江撰 清嘉慶刻本 十五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三十四卷
堪輿   陽宅起手 [ 清] 査詠旺傳 清抄本 一卷全  〇〇一
堪輿   陽宅十書 [ 明] 王君榮纂輯 清印本 四卷全  一二五

  術藏 第三十五卷
堪輿   陽宅元運會要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堪輿   陽宅指南篇 [ 清] 蔣平階撰 清稿本 一卷全  〇六三
堪輿   楊筠松青囊奧旨 [ 唐] 楊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〇七五
堪輿   楊筠松十二杖法 [ 唐] 楊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一二七
堪輿   楊再謫仙人楊公金剛鑽本形法葬圖訣 [ 唐] 楊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二〇一
堪輿   陰陽秘訣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二五一
堪輿   玉元子天寶經 [ 宋] 玉元子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三二九
堪輿   廖禹十六葬經 [ 宋] 廖禹撰 清印本 一卷全  三三五
堪輿   青囊心印 [ 清] 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二卷全  三七七
堪輿   青囊續編 [ 清] 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一卷全附天玉經四卷全  三九九
六壬   天玉經 [ 清] 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四卷全  四一七

  術藏 第三十六卷
六壬   重刊人子須知資孝地理心學統宗八卷 [ 明] 徐善繼徐善述撰  明隆慶三年刻萬曆十一年梅墅石渠閣補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三十七卷
六壬   大六壬尋原 [ 明] 張純照輯註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大六壬大全 [ 清] 郭禦青校定 民國十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十三卷三冊全  一六一
六壬   大六壬眎斯 [ 清] 葉悔亭輯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四四九

  術藏 第三十八卷
六壬   大六壬口訣纂(卷一至卷二) [ 明] 林昌長撰 明萬曆年稿本 四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三十九卷
六壬   大六壬口訣纂(卷三至卷四) [ 明] 林昌長撰 明萬曆年稿本 四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四十卷
六壬   大六壬類集 [ 清] 紀大奎輯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大六壬金口訣 [ 清] 周儆弦重訂 上海大成書局石印本 三卷一冊全  三八三
六壬   六壬金口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冊全  四九一

  術藏 第四十一卷
六壬   大六壬立成大全鈐 [ 清] 陳夢雷輯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大六壬課經集 [ 清] 郭禦青校定 清五雲齋刻本 四卷全  三七三

  術藏 第四十二卷
六壬   大六壬五變中黃經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壬遁秘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冊全  二二五

  術藏 第四十三卷
六壬   金匱玉衡經 [ 清] 孫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大六壬探原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刻本 一冊全  〇四五
六壬   大六壬指南 [ 清] 陳公獻撰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五卷一冊全  三三七

  術藏 第四十四卷
六壬   大六壬集應鈐(卷首至卷三十) [ 明] 黃賓廷撰 清代寫本 六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四十五卷
六壬   大六壬集應鈐(卷三十一至六十) [ 明] 黃賓廷撰 清代寫本 六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四十六卷
六壬   官板大六壬神課金口訣 [ 明] 適摘子撰 清金陵經正堂寫刻本 七卷全  〇〇一
六壬   六壬粹言 [ 清] 劉赤江編 清道光六年品蓮堂刻本 六卷首一卷全  〇九七
六壬   六壬經緯 [ 清] 毛誌道撰 清雍正刻本 六卷全  二六七
六壬   六壬類聚 [ 清] 紀大奎撰 清楊照藜校刊本 四卷全  三五九

  術藏 第四十七卷
六壬   邵彥和大六壬斷案 [ 宋] 邵彥和 [ 清] 程銓輯 清寫本 四冊全  〇〇一
六壬   六壬三傳起法 不署撰人 清寫本 一冊全  三二三
六壬   大六壬銀河棹 不署撰人 清大文堂刻本 一冊全  三六九

  術藏 第四十八卷
六壬   龍首經 [ 清] 孫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六壬   禦定卜筮精蘊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精抄本 三卷全  一七九
六壬   禦定六壬金口合佔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精抄本 六卷全  二八五
六壬   六壬總鈐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冊全  四六五

  術藏 第四十九卷
六壬   禦定六壬直指 不署撰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經元堂刻本 二卷全  〇〇一
六壬   禦定六壬直指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寫本 三卷全  〇六五
六壬   禦定六壬直指析義 不署撰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經元堂刻本 六卷全  一七三

  術藏 第五十卷
命理   壁奧經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命理   蘭臺妙選 [ 明] 萬民英識 清印本 一冊全  〇六一
命理   命理探原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上海文化書局石印本 八卷三冊全  一七五
命理   子平集要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精抄本 一冊全  四七九

  術藏 第五十一卷
命理   命譜(卷首至卷五)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潤德堂本 八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五十二卷
命理   命譜(卷六至卷八)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潤德堂本 八卷全  〇〇一
命理   滴天髓 [ 明] 劉伯溫撰 民國大德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二五一
命理   稱命全書 不署撰人 光緒刻本 一冊全  二八九
命理   磨鐫賦 [ 明] 胡文煥編 清印本 一冊全  三一一
命理   琴堂步天警句 [ 明] 胡文煥編 清印本 一冊全  三二七
命理   琴堂五星會論 [ 明] 胡文煥編 清印本 一冊全  三六一
命理   琴堂指金歌 [ 明] 胡文煥編 清印本 一冊全  三九五
命理   子平管見集解 [ 清] 雷鳴夏撰 清衕治五年六吉堂刻本 二卷全  四七七

  術藏 第五十三卷
命理   任註滴天髓闡微 [ 明] 劉基撰 [ 清] 任鐵樵註 民國排印本 四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五十四卷
命理   三命通會(卷一至卷二十八) [ 明] 萬民英撰 清印本 三十六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五十五卷
命理   三命通會(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六) [ 明] 萬民英撰 清印本 三十六卷全  〇〇一
命理   神峰通考命理正宗 [ 明] 張神峰撰 民國三年廣益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一五三
命理   窮通寶鑒欄江網 不署撰人 清益原堂板 二卷一冊全  三一五
命理   玉照神應經 [ 晉] 郭璞撰 清印本 一冊全  五二七

  術藏 第五十六卷
命理   算命實在易 [ 民國] 星相研究社編 民國上海章福記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〇〇一
命理   天元秀氣巫咸經 [ 唐] 珞琭子撰 清印本 一冊全  〇八三 
命理   五星壁奧經 [ 清] 孫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冊全  一七七
命理   淵海子平音義評註 [ 宋] 徐升編 [ 明] 楊淙增校 清光緒九年京都大成堂刻本 五卷全  二〇一
命理   星平集腋統宗 [ 清] 廖瀛海撰 清道光十二年經文堂刻本 四卷全  二七九
命理   耶律真經 [ 遼] 耶律純撰 清印本 一冊全  四五九

  術藏 第五十七卷
命理   望斗經 [ 明] 萬民英校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命理   星平會海 [ 清] 水中龍編 民國萃英書局石印本 十卷四冊全  一二一

  術藏 第五十八卷
命理   淵海子平 [ 宋] 徐升編 [ 明] 楊淙增校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五卷一冊全  〇〇一
命理   張果星宗 [ 明] 陸位輯 清印本 一冊全  一三三

  術藏 第五十九卷
命理   禦定五星精義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抄道光增補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命理   子平真詮 [ 清] 沈孝瞻撰 民國會文堂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一五五
命理   紫微斗數全書 [ 宋] 陳希夷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三三三

  術藏 第六十卷
奇門   大統皇曆經世 [ 明] 胡獻忠撰 明綠竹堂刻本 三卷全  〇〇一
奇門   遁甲奇門捷要 [ 清] 楊景南編 清康熙刻本 一冊全  〇九七
奇門   金函奇門遁甲秘笈全書[ 附] 金函玉鏡圖 [ 漢} 諸葛亮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三十卷四冊全 一三三

  術藏 第六十一卷
奇門   奇門遁甲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奇門   奇門遁甲金鏡寶鑑 [ 明] 劉伯溫集 清抄本 十六卷全  二五五
奇門   奇門陽遁 不署撰人 清康熙精抄本 一冊全  四六五
奇門   奇門遁甲備覽 不署撰人 清順治抄本 一冊全  五四六

  術藏 第六十二卷
奇門   奇門遁甲全局陽遁九局陰遁九局 不署撰人 明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奇門   奇門遁甲 不署撰人 明抄本 十卷全  二九九
奇門   奇門秘竅 不署撰人 元抄本 一冊全  四二七

  術藏 第六十三卷
奇門   奇門卜筮 不署撰人 清內府精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奇門   奇門遁甲秘籍大全 [ 明] 劉伯溫編 清抄本 二十三卷全  〇二一
奇門   奇門遁甲統宗大全 [ 漢] 諸葛亮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十二卷二冊全  二七一

  術藏 第六十四卷
奇門   奇門法竅(卷一至卷五) [ 清] 錫孟樨輯 清寫本 八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六十五卷
奇門   奇門法竅(卷六至卷八) [ 清] 錫孟樨輯 清寫本 八卷全  〇〇一
奇門   四季開門 不署撰人 清內府精抄本 四卷全  二四三
奇門   禦定奇門寶鑑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精抄本 六卷全  三四五

  術藏 第六十六卷
奇門   禦定奇門寶鑑陽遁九局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九卷全  〇〇一
奇門   禦定奇門寶鑑陰遁九局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九卷全  二七一

  術藏 第六十七卷
奇門   秘本奇門遁甲鳴法 遼東飛伏山人撰 清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奇門   奇門陰遁九局 不署撰人 清康熙精刻本 一冊全  〇三三
奇門   日家奇門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冊全  三〇三

  術藏 第六十八卷
奇門   奇門五總龜通書大全 [ 明] 池本理撰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四卷二冊全  〇〇一
奇門   奇門遁甲統宗大全 [ 漢] 諸葛武侯撰 清刻本 十二卷全  二四三
奇門   金函玉鏡圖 [ 明] 劉伯溫集 清抄本 六卷全  四〇五

  術藏 第六十九卷
奇門   禦定奇門真詮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七十卷
太乙   太乙局(上)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七十一卷
太乙   太乙局(下)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太乙   太乙數統宗大全 [ 清] 李自明輯 民國中原書局石印本 六卷三冊全  一五九
太乙   太乙淘金歌 [ 唐] 王希明輯 [ 宋] 丘浚重編 清刻本 一冊全  四六九

  術藏 第七十二卷
太乙   太乙人道命法(卷一至卷五)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七十三卷
太乙   太乙人道命法(卷六)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太乙   太乙統宗大全 [ 清] 李自明編 清集福堂刻本 四十卷全  一一三

  術藏 第七十四卷
相術   新刊校正增釋合併麻衣先生人相編 [ 清] 陸位崇編 清光緒八年京都文興堂刻本 五卷全  〇〇一
相術   大清相法 [ 清] 笑塵氏撰 大成書局石印本 四卷一冊全  〇七五
相術   麻衣相法 [ 五代] 麻衣道長撰 光緒文成堂刊本 五卷三冊全  一三五
相術   精考演禽三世相法 不署撰人 清經國堂刻本 一冊全  四二五

  術藏 第七十五卷
相術   公篤相法 [ 民國] 陳公篤 民國排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七十六卷
相術   神相全編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相術   神相彙編 [ 清] 高鼎玉輯 清道光二十三年修竹吾廬刻本 四卷全  二八一
相術   管輅神相秘傳 [ 漢] 管輅撰 [ 宋] 陳摶述 民國排印本 一冊全  三七五

  術藏 第七十七卷
相術   相理衡真 [ 清] 陳釗撰 民國四年上海錦文堂石印本 十卷二冊全  〇〇一
相術   柳莊相法 [ 明] 袁柳莊撰 民國排印本 三卷二冊全  二三一
相術   柳莊相法考證 [ 民國] 鄒文耀撰 台灣瑞成書局本 一冊全  三七七
相術   人相篇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冊全  五〇九

  術藏 第七十八卷
相術   神相全編 [ 宋] 陳摶撰 [ 明] 袁忠徹訂 清道光五年經國堂刻本 十二卷首一卷全  〇〇一
相術   中西人相探原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排印本 一冊全  二三九

  術藏 第七十九卷
相術   照膽經 [ 清] 邵平軒撰 清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相術   神相水鏡集 [ 清] 范騋撰 清聚盛堂刻本 四卷全  一七七
相術   相兒經 [ 晉] 嚴助撰 清印本 一冊全  三一九
相術   演禽三世相法 [ 宋] 袁天綱選 民國石印本 二冊全  三二五

  術藏 第八十卷
選擇   陳子性藏書(無捲至卷七下) [ 清] 陳應選撰 佛山文華閣機器版 十二卷全卷首 一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一卷
選擇   陳子性藏書(卷八上至卷十二) [ 清] 陳應選撰 佛山文華閣機器版 十二卷全卷首 一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二卷
選擇   崇正闢謬永吉通書 [ 清] 李奉來輯 民國石印本 十四卷三冊全  〇〇一
選擇   八字萬年曆 [ 清] 袁樹珊校勘 潤德堂本 一冊全  二八九

  術藏 第八十三卷
選擇   百中經 不署撰人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選擇   扁鵲子午經 [ 戰國] 扁鵲撰 清印本 一冊全  〇五一
選擇   訂正選擇神煞起例 不署撰人 清康熙內府抄本 二卷全  〇六一
選擇   東方朔通玄經 [ 漢] 東方朔撰 清代木刻版 一卷一冊全  一二一
選擇   董公選 [ 明] 董潛撰 禮親王家藏秘本清刻本 一冊全  二五三
選擇   董公選要覽 [ 明] 董潛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浙江官書局刻本 一卷全  三二三
選擇   董公選擇要覽 [ 明] 董潛撰 民國萃英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三五九
選擇   董氏諏吉新書 [ 明] 董潛撰 清光緒二年二酉齋刻本 二卷全  四一三
選擇   董氏諏吉新書續編 [ 明] 董潛撰 清末刻本 一卷全  四七一

  術藏 第八十四卷
選擇   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 唐] 釋不空譯 清刻本 一卷全  〇〇一
選擇   曆學會通 [ 清] 薛鳳祚輯 清刻本 一卷全 〇七五
選擇   欽定修造吉方立成 [ 清] 敬徵編 清光緒九年武英殿寫刻本 一冊全  一九五
選擇   臞仙肘後經 [ 明] 朱權撰 清刻本 一卷全  二〇三
選擇   臞仙肘後神樞經 [ 明] 朱權撰 清刻本 一卷全  四四一
選擇   孫思邈元女房中經 [ 唐] 孫思邈撰 清刻本 一卷全  四九九
選擇   太乙經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卷全  五〇三

  術藏 第八十五卷
選擇   鼇頭通書大全(卷一至卷六) [ 清] 熊宗立著 [ 清] 熊月疇重訂 [ 臺] 鍾義明整理本 十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六卷
選擇   鼇頭通書大全(卷七至卷十) [ 清] 熊宗立著 [ 清] 熊月疇重訂 [ 臺] 鍾義明整理本 十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七卷
選擇   象吉備要通書大全(卷一至卷十一) [ 清] 魏鑒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二十九卷十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八卷
選擇   象吉備要通書大全(卷十二至二十九) [ 清] 魏鑒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二十九卷十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八十九卷
選擇   協紀辨方書(卷一至卷二十六) [ 清] 允祿李廷耀等纂修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三十六卷六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九十卷
選擇   協紀辨方書(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 [ 清] 允祿李廷耀等纂修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三十六卷六冊全 〇〇一
選擇   選擇求真 [ 清] 胡暉撰 民國八年廣益書局發行 十卷三冊全  一七五
選擇   選擇書 不署撰人 清光緒內府硃墨抄本 二卷全  四二五

  術藏 第九十一卷
選擇   永寧通書 [ 清] 王洪緒撰 上海掃葉山房本 天地人和四集十二卷全  〇〇一
選擇   陰陽五要奇書一集* 郭氏元經 [ 晉] 郭璞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 姑蘇樂真堂刊本 十卷全  二六三
選擇   陰陽五要奇書二集* 璇璣經 [ 晉] 趙載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 姑蘇樂真堂刊本 一卷全  三二五
選擇   陰陽五要奇書三集* 陽明案索 [ 明] 陳復心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 姑蘇樂真堂刊本 五卷首一卷全  三五一
選擇   陰陽五要奇書四集* 佐元直指 [ 明] 劉伯溫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 姑蘇樂真堂刊本 九卷首一卷全  三九九
選擇   陰陽五要奇書五集* 三白寶海 [ 元] 幕講禪師著 [ 明] 江孟隆輯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蘇樂真堂刊本 三卷全  四四五

  術藏 第九十二卷
選擇   選吉探原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潤德堂本 二卷三冊全  〇〇一
選擇   許真君萬全玉匣記 [ 晉] 許遜撰 清光緒十七年劉誠印寫刻本 二卷全  一六七
選擇   參星秘笈諏吉便覽 [ 清] 俞榮寬編 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一冊全  二一三
選擇   諏吉便覽寶鏡圖 [ 清] 俞榮寬編 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一冊全  四六七

  術藏 第九十三卷
雜術   辰州符咒大全 [ 漢] 張天師真人撰 民國中西書局石印本 五卷四冊全  〇〇一
雜術   魯班經秘訣仙機 [ 清] 午榮編 清代刻本 一冊全  四四三

  術藏 第九十四卷
雜術   鐵板神數 [ 宋] 邵康節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十四卷四冊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九十五卷
雜術   秘本諸葛神數 [ 漢] 諸葛亮撰 民國十七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雜術   六道神數 不署撰人 民國石印本 一冊全  〇二九
雜術   沖天神數 不署撰人 稿本 一冊全  一五七
雜術   金錢課 不署撰人 民國石印本 一冊全  一九一
雜術   牙牌神數七種內含白鶴神數等七種 不署撰人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二二七
雜術   巧連神數 [ 漢] 諸葛亮撰 民國石印本 一冊全  三一一
雜術   推背圖 [ 唐] 袁天罡李淳風撰 民國紀元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三八一
雜術   扶箕迷信底研究 [ 民國] 許地山撰 商務印書館本 一冊全  四一七

  術藏 第九十六卷
雜術   靈驗符咒全書 [ 清] 余哲夫撰 民國精靈學社石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雜術   升仙神術 不署撰人 光緒三年抄本 一冊全   三六三

  術藏 第九十七卷
雜術   祈夢秘書 不署撰人 民國上海中西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〇〇一
雜術   真本斷夢秘書 [ 清] 余姚文祺編譔 民國排印本 一冊全 一一五
雜術   測字秘牒 [ 清] 程省撰 百二漢鏡齋本 一冊全 三六三

  術藏 第九十八卷
雜術   張天師祛病書 不署撰人 光緒刻本 一冊全 〇〇一
雜術   祝由科治病奇書 [ 清] 徐景輝撰 民國上海中西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〇二七
雜術   祝由十三科 不署撰人 民國三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〇八五
雜術   一掌經 不署撰人 民國誠文信書局石印本 一冊全 二三五
雜術   圓光真傳秘訣 [ 清] 佛隱居士撰 民國中西書局石印本 二卷一冊全 二六九
雜術   萬法歸宗 [ 唐] 李淳風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五卷一冊全 三五三

  術藏 第九十九卷
傳記   中國歷代卜人傳(卷一至卷十六)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排印本 三十八卷首一卷全 〇〇一

  術藏 第一百卷
傳記   中國歷代卜人傳(卷十七至卷三十八) [ 清] 袁樹珊撰 民國排印本 三十八卷首一卷全 〇〇一

莊子彙校考訂

莊子彙校考訂:蔣門馬 著,巴蜀書社 2019年

書名:莊子彙校考訂
作者:蔣門馬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2019.08第1次印刷。2020.04第2次印刷
開本:大32開 精裝 上下冊
定價:168圓
ISBN: 9787553111698



莊子南華眞經流傳版本溯源 蔣門馬

四川大學 道敎與宗敎文化研究所 四十周年所慶系列講座,2020年12月23日。
視頻:http://www.homeinmists.com/ZhuangZiEdition.mp4
直接觀看視頻,如果打開速度慢,可以下載後觀看。介紹:
https://mp.weixin.qq.com/s/SC9mIASvfaauUD6swc21bg
https://mp.weixin.qq.com/s/QZ9cJB9-8skD7VXN26uuaw

莊子彙校考訂序

《莊子》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一。司馬遷爲莊子作傳,說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魏晉時,《莊子》與《老子》《周易》竝列爲“三玄”之一。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爲“南華眞人”,《莊子》一書被尊爲《南華眞經》。唐陸德明“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訪異同,校之《蒼》《雅》”,而撰《經典釋文》,共收錄十四部經典,除《易》《詩》《書》《禮》《春秋》《孝經》《論語》《爾雅》之外,就是《老子》和《莊子》。聞一多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陸德明在《經典釋文序錄》中說:“莊生宏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眞。”《莊子》一書流傳至今約有兩千三百年的歷史,篇章由《漢書藝文志》記載的“五十二篇”縮減至三十三篇,字數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的“十餘萬言”減少至六萬五千餘言,文字於傳鈔刻印過程中更是難免譌脫衍倒等錯誤。現今流傳的《莊子》文本,基本上是以王孝魚整理的郭慶藩輯《莊子集釋》爲標準,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版本有很多錯誤,讀罷蔣先生撰寫的《王孝魚整理本莊子集釋缺陷舉隅》,心都涼了半截。東漢經學大家蔡邕以爲“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因此上書給漢靈帝,請求“正定六經文字”,於是就有了舉世聞名的“漢熹平石經”。石經衹有定本,沒有校勘記,後人不能窺見古代版本異文之一斑,不能不留有遺憾。蔣門馬先生的《莊子彙校考訂》,集現今能見幾乎所有漢唐宋古鈔本古刻本,經過極其精細的校勘考訂,而後校定《莊子》文本,這就是石經的遺風;書中有近二千條校勘記,這是石經所不具有的優點;考訂所引用的資料,更爲我們深入理解《莊子》提供了極寶貴的資料。《莊子彙校考訂》,爲閱讀研究《莊子》的人士,提供了一部文本校訂精審、校勘客觀詳盡的《莊子》,爲以後的《莊子》研究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古籍的整理校勘,是閱讀古書的第一步。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藏書十約》中說:“書不校勘,不如不讀。”話雖如此,但這項基礎工作,非常枯燥乏味,費時耗力,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涉及的知識面太廣,需要查閱的資料太多,難免漏校誤校、文字譌誤、句讀錯誤,旣對小學有極高的要求,而整理《老子》《莊子》,又需要對道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否則亦難以勝任。在整理校勘本書之前,蔣先生就已在民間師傅指導下研習傳統道家文化十餘年,而且小學工夫非常精深,曾整理許愼《說文解字》電子檢索版無償共享於網絡,點校明代陸西星撰《南華眞經副墨》一書,由中華書局於二○一○年出版。中華書局的朱立峰先生在《「道教典籍選刊」成長記|精品之路》(《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16年第2期總第540期)一文中說:“《南華眞經副墨》這部書稿的整理者是浙江的蔣門馬先生。人如其名,蔣先生是個很有個性的人。他是浙江大學外語系畢業,在寧波電視大學教英語。但他醉心於道教文化,且造詣頗深,曾在其他出版社出版過古籍整理著作。他還主持了一個名叫‘白雲深處人家’的網站,旨在爲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大量的道教文獻,在海內外道教學界極富盛名。經過審稿,我們發現,蔣先生不僅精通道教文獻,而且嫻於音韻訓詁,書稿質量達到了我們的要求。蔣先生按照我們的要求,對體例等問題做了修改打磨,實現了與我們的合作。再往後,我們有了第二次合作,他幫我們整理清代黃元吉的《道德經註釋》。”

綜觀《莊子彙校考訂》一書,有以下五個顯著優點:

一、版本全面可靠:全面蒐集現今能見到的幾乎全部漢唐宋各種竹簡本、古鈔本、古刻本,南宋以下的版本皆未收錄,並查考這些版本來源,保證版本的確實可信。這一點是建立在現代出土文獻和圖書資源全球便利共享的基礎上,是前人所不可能具備的優越條件。

二、校勘客觀詳盡:以文本譌誤最少的南宋精刻本爲底本,用了整整七年時間,對《莊子》全書逐字進行反覆細緻的校勘,客觀記錄與其餘各種版本的不同文字,而且是反覆校對,絲毫不敢輕忽,確保無漏校、無誤校。校勘常規雖有“凡底本不誤而他本誤者不出校記”之例,然以校勘者一人的判斷,取代天下人的判斷,誠恐疏漏難免且過於專斷,有違探究《莊子》原文眞相的初衷,因此本書校勘記不厭其煩,務必提供最詳盡的異文,供讀者審覈。

三、考訂客觀簡明:參考各種資料,對異文進行研究考訂,都是客觀地引述相關資料,爲每一條異文做好辯護律師,以能說明問題爲目的,這爲讀者的判斷審擇提供了客觀依據;偶附簡單按語,以表校勘者的個人臆見,不作主觀論述。

四、文本校訂精審:不是根據整理者個人的主觀理解認爲原文應當怎樣,而是嚴格尊重版本用字,是客觀地去探究原文本來究竟怎樣,尤其是最早的鈔本或刻本到底作何字,或根據內文及注疏文字所透露的相關信息,來確定何者爲正字,去其所本無,還其所固有;如果有疑,就存疑不改:這就保證了校訂後的《莊子》文本精確可信。

五、全書分上下冊:上冊爲《莊子》原文,以大字號排印,方便各類人士閱讀;對底本文字的更改,以頁下注形式出校勘記;下冊爲校勘考訂,極便與上冊對照研讀。

蔣先生說:“老子一生衹留下五千多字,《莊子》亦不過六萬五千字,孔子則整理六經,述而不作。能把這些傳統文化經典整理好,不至於以譌傳譌,就不至於愧對古人。若能精研他們的絕學,學以致用,那更是莫大的受益。這不就是我們研讀古書的目的嗎?”蔣先生就是懷著一顆對得起古人絕學的心,去整理這些傳統文化經典。讀完本書的《整理札記》和《陳景元南華眞經闕誤疑謬辯正》,很多以前百思不解的疑難問題一下子豁然開朗,而王引之、俞樾、劉文典、王叔岷等大家聚訟紛紜的問題亦迎刃而解。蔣先生的文本校勘考訂,讓我們反思:當賴以傳達思想內容的文字都有嚴重錯誤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避免不歪曲誤解作者的原意呢?“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逍遙遊》中“摶扶搖而上”之“摶”字,章炳麟先生說:“字當從‘搏’,崔說得之。《考工記注》:搏之言拍也。作‘摶’者形誤,風不可摶。”蔣錫昌、馬敘倫、王叔岷諸先生皆附和其說,王叔岷先生還說宋刻趙諫議本亦作“搏”字。本書校勘記證明,眾宋刻本皆作“「”,卽“摶”字,趙諫議本字形作“”,考訂文字引唐顏元孫《干祿字書》:“,上通下正。”卽謂這兩個字形爲同一字,前者爲通行寫法,後者爲正字,證明趙諫議本作“摶”不作“搏”。又引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二:“摶霄,上奪巒反,《考聲》云:附也,《莊子》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廣雅釋詁三》:“摶,著也。”蔣先生加案語說:“‘摶’作‘搏’,音形義俱非。‘摶’義爲附著,‘摶扶搖’卽爲‘培風背’,爲乘風。若作‘搏’,據崔說訓爲‘拊翼徘徊而上也’,則與風何干?”蔣先生的校勘、考訂、案語,都非常簡明扼要,但把關鍵字的音形義解釋得一清二楚,直接解決了眾所紛紜的問題。

我們在閱讀古代刻本時發現,“己已巳”三字幾乎總是混淆不清,很多點校者不是爲此逐一添加校勘記,就是在《凡例》中特別作了校勘說明。然而蔣先生的考訂材料顯示:“已經”之“已”與“辰巳午”之“巳”本是同一字,寫作“巳”,“己”字又寫作“已”,因此刻本中的“巳”,可以根據上下文確定爲“巳”字或“已”字,而無論是“己”或“已”可一律確定爲“己”字,根本用不著糾結。本書中凡有此類在今人看來混亂不堪的字,都有校勘考訂,閱讀這些考訂材料,就足以大長見識,爲自己今後閱讀古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莊子彙校考訂》一書,不但適合所有的《莊》學愛好者和研究者,尤其適合《莊子》的初學者閱讀,因爲初學者最宜從正確的文本入手。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無論是剛入門,還是深入研究,第一選擇當是不含注解的白文本。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何必強求自己完全讀懂呢?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何必藉助前人的注解呢?管仲說:“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一旦豁然貫通,不亦樂乎!

黃永鋒 歲次丁酉中秋節 

黃永鋒: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訪問學者,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高級研究學者。

凡例

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南宋精刻本爲底本,彙校漢、唐、宋古鈔本古刻本,參考唐、宋相關校勘記,歷經數十遍反覆校讎,查閱各類參考資料,完成《莊子》文本的校勘考訂和分段標點,供學習研究《莊子》的各類人士參考。

本書《莊子》爲校定本,因仍宋刻本之舊,分爲十卷,三十三篇。不計標點符號,不計卷名、篇名(共465字),正文實計65090字,共使用2913箇漢字。上冊爲《莊子》原文,大字號排印;文中的阿拉伯數字編號,對應下冊相同編號的校勘記。下冊爲校勘記,以及相關的文字考訂。分冊裝訂,以便對照研讀。

校勘原則

一、凡於底本文字有所增刪改易,皆以腳注出校勘記,阿拉伯數字編號皆加下劃綫,對應下冊相同編號的校勘記,皆以■特別標示,以便讀者覆覈。

二、凡校本文字與底本文字不同,皆出校記,以【】標誌底本相關字句。爲確認敦煌本、高山寺本及《釋文》的用字,雖與底本文字相同,仍出校記。凡陸德明《經典釋文》之校勘記、陳景元《章句音義》及《闕誤》之校勘記,其正文文字與底本相同,以〖〗標誌底本相關字句。校勘常規雖有“凡底本不誤而他本誤者不出校記”之例,然以校勘者一人之判斷,取代天下人之判斷,誠恐疏漏難免且過於專斷,有違探究《莊子》原文眞相之初衷,故本書校勘記不厭其煩,務必提供最詳盡的異文供讀者審覈。

三、凡《經典釋文》及《章句音義》中關於句讀的校勘記,仍予以迻錄,用◎標示。

四、各本中同一字的正體字、通行字、本字、古字、今字、俗字、譌字等異體字,凡與文義相關者,皆出校勘記;與文義無關者,徑用正體字(據古代字書確定,如《玉篇》:“况,俗況字。”《廣韻》:“醯,俗作䤈。”《龍龕手鑑》:“戯,今;戲,正。”詳見下冊《引用書目》),不出校勘記,間有例外。各本“己已巳”辨別清楚,偶有混用,徑予改正,不出校勘記;其義可兩通者,則仍出校勘記。

五、各本文字不同,參考上下文、前後文、郭象注、成玄英疏,並詳考字書及訓詁等資料(用●標誌分隔),以辨析考訂文字。考訂的文字,凡不同類的內容,用○標誌。凡引用的文字須作校勘記,用▲標示。間有個人臆見,加簡略案語,用□標示。

六、圓括弧()內的文字,用以解釋或補充說明,方括號[]內的文字,用以補充文中缺少或宜有的文字,皆以小字號排印;字號與正文相同的,則爲原引文所固有。

七、本書《莊子》正文校勘記實計1866條,凡上下文字能合併爲一條的皆已合併,其中句讀校勘記34條。更改底本文字154處,凡同一字多處出現,不重複計數,但需逐一校定的文字不在此例。考訂文字中,共有174條校勘記,其中《釋文》137條,《闕誤》8條,郭象注4條,成玄英疏10條,《說文》13條。案語共計47條1012字。

彙校版本

一、《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南宋刻本《南華眞經》郭象注十卷。以此爲底本。

二、《續古逸叢書》影印南北宋合璧本《南華眞經》郭象注十卷。簡稱“《續古逸》本”。

三、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南宋刻本《南華眞經注疏》殘存五卷,卽《古逸叢書》覆宋本《南華眞經注疏》十卷據以覆刻之賜蘆文庫本。簡稱“靜嘉堂本”。

四、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南宋安仁趙諫議宅刊本《南華眞經》郭象注十卷。簡稱“趙諫議本”。

五、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南華眞經》殘卷十四篇(簡稱“敦煌本”),《莊子郭注》雜記十五篇(簡稱“敦煌寫本”),《音》四篇(簡稱“敦煌《音義》”),S.3395V(簡稱“英藏敦煌本”)。

六、日本高山寺藏《莊子》郭象注古鈔本七卷七篇。簡稱“高山寺本”。

七、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南宋刻本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三卷(簡稱“天理本”),參校北京圖書館藏宋元遞修本(簡稱“北圖本”)及清刻本等。

八、宋碧虛子陳景元《南華眞經章句音義》十四卷(簡稱“《章句音義》”),《南華眞經章句餘事》一卷(簡稱“《闕誤》”),《正統道藏》本,參校清守山閣刻本等。

九、安徽省阜陽縣漢墓出土《莊子雜篇》竹簡。簡稱“阜陽漢簡”。

十、湖北省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盜跖》竹簡。簡稱“張家山漢簡”。

十一、國家圖書館藏《莊子鬳齋口義》十卷,南宋林希逸撰,南宋咸淳五年重刻本(簡稱“林希逸本”),參校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王室圖書館藏《句解南華眞經》十卷活字印本(簡稱“《句解》本”)。

十二、《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一冊影印宋刻本《呂觀文進莊子義》殘卷十三篇,宋呂惠卿撰。簡稱“黑水城本”。

十三、《俄藏黑水城文獻》第二冊影印宋刻本《南華眞經》郭象注殘卷九篇。簡稱“郭注黑水城本”。

十四、國家圖書館藏《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十卷,呂惠卿撰,金大定十二年刻本。簡稱“呂惠卿本”。

十五、國家圖書館藏《分章標題南華眞經》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南宋刻本。簡稱“《分章》本”。

莊子彙校考訂:蔣門馬 著,巴蜀書社 2019年
王孝魚整理本《莊子集釋》缺陷舉隅
陳景元《南華真經闕誤》疑謬辯正
莊子斠議,即《莊子彙校考訂》之《整理札記》

白雲深處人家 Home in Mists
Digital Arch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aoism (Daoism)
No Rights Reserved. All free of charge. 版權不保留,免費共享
千古蓬頭赤腳,一生伏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白玉蟾自贊
松篁鬱鬱冬猶秀,桃李紛紛春漸迷。識破邯鄲塵世夢,白雲深處可幽棲。——陳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