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 謝正強.周全彬主編

重刊術藏 謝路軍主編

道藏集成 何建明主編

道醫集成 李光富 高文柱主編



書名: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
主編:謝正強、周全彬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時間:2021.8
定價:9800.00(全12冊)
裝幀:16開布面精裝
ISBN:978-7-5531-1423-1

內容簡介: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經典。大約成書於南北朝。經文本意,大抵言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則治國、養生皆得其宜,可以長久。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都寫過《陰符經》,宋代的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也都很推崇《陰符經》,朱熹還專門撰有《陰符經考異》。

《陰符經》註本極多,除《道德經》外,道教經書中衹有《周易參同契》可與之相比。注家或以爲《陰符經》是兵家權謀之書,或以爲是奇門術數之書,或以道家陰陽哲學解之。宋元明清理學家以儒學性理之說解經,道士則多用內丹功法解釋經文,將它和《道德經》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各家解說皆隨意發揮,形成一門「陰符學」。本書彙集唐禇遂良,宋郭忠恕、袁正己書寫的早期《陰符經》碑帖白文本,以及唐代至民國期間產生的註本、白文本、鈔本六十餘家,版本共計一百七十多種,可爲《陰符經》校勘、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前 言


閱《道藏》等古籍經書,可知陰符之學有三:一黃帝陰符,二太公陰符,三鬼谷陰符。黃帝陰符在《道藏》中註本最多,影響最大。太公陰符當爲兵書,題名太公望的《六韜•龍韜》有《陰符》一篇,大略講兵符之應用。《重刊道藏輯要》胃集收《太公陰符經》一卷,爲明清時人的著作,已變爲一種式盤占法。鬼谷陰符,即《道藏》太玄部甚字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篇》,述縱橫家的精神修養與外用,據陶弘景註:「陰符者,私志於內,物應於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末,故曰本經。」

通常所稱的《陰符經》,皆指《黃帝陰符經》。據李筌《黃帝陰符經疏》:「陰,暗也;符,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陰符」之名,首見於《戰國策•秦策》,說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揣摩其意。《史記》記作《周書陰符》,當是兵書。《隋書•經籍志》兵家類著録有《太公陰符鈐録》一卷、《周書陰符》九卷。明代胡應麟《四部正訛》將《黃帝陰符經》和《周書陰符》混爲一談,認爲戰國以前即有之。或認爲《黃帝陰符經》亦兵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已辨:「歷代史志皆以《周書陰符》著録兵家,而《黃帝陰符經》入道家,亦足爲判然兩書之證。」

關於《陰符經》的作者,舊說黃帝受於廣成子,或說受之玄女,或說黃帝與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著。杜光庭《神仙感遇傳》記述說,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遊名山,博采方術。入嵩山,於虎口巖石壁得寇謙之所藏《陰符》,鈔讀數千遍,竟不明其義。後遇驪山老母解說,方明經義。黃庭堅、朱熹據此認爲是李筌依托驪山老母而自作。然李筌是唐玄宗時人,而唐初類書《藝文類聚》已引「《陰符經》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又據書法碑帖著録文獻,宋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二《跋褚河南陰符經》云:「比歲於都下三茅寧壽觀,見褚河南真跡註本。」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其卷十三《石氏所刻歷代名帖》中有褚遂良書小字《陰符經》和草書《陰符經》,均在越州。又宋無名氏撰《寶刻類編》,其卷二著録唐褚遂良草書和小字《陰符經》同。到明代中葉,文徵明《停雲館帖》忽刻褚遂良小字《陰符經》。唐初書《陰符經》帖的名家還有歐陽詢,見宋岳珂撰《寶真齋法書贊》卷五。以上皆可證《陰符經》出於唐前無疑,非李筌所作。

清人姚際恆著《古今僞書考》,據李筌得寇謙之書的傳說,認爲「必寇謙之所作,而筌得之耳」。今人王明先生既不同意李筌作《陰符經》的說法,也以爲姚際恆的說法不可靠。寇謙之思想與《陰符經》的差異,王明已言之甚詳。寇謙之與《陰符經》本不相干。

餘嘉錫疑爲楊羲、許謐、許翽、王靈期、杜京產輩所作,亦無確實證據。王明已指出,這與明代楊慎認爲《陰符經》出後漢末,皆屬臆測。王明又指出,《陰符經》中「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的思想,最早見於《列子•天瑞》篇。如果《列子》出於晉代,那麼《陰符經》成書時代也應在此後。但是它具體作於何時、何人所作,還是很難確定。故推測是南北朝亂世之書、隱士之作,這大概不錯。

而據杜光庭《道教靈驗記•陳武帝黃籙齋驗》記載,南朝陳武帝初即位,適遇江南大旱,御史曹千齡薦舉衡山道士葛伯雲,說他常持《陰符經》,必有非常之術。於是徵至京都。此後,每歲修黃籙齋,持《陰符經》。此事雖非最早之證,然可斷書出之下限,換言之,衹能大致斷爲南北朝時期所出。

盡管唐初《陰符經》已較爲流行,但是我們看不到唐代留下的完整文本。褚遂良和歐陽詢寫過《陰符經》的經文,但傳世的刻石和拓片都難以確認年代。我們看到的宋代流傳的《陰符經》,已經有三百餘字、四百餘字兩種不同傳本。執著於三百字者,通常依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李筌故事「《陰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術」的說法,認爲《陰符經》其中三百字爲經文,另百餘字爲傳文。如清代蜀中道士張清夜《陰符發秘》,從四百四十四字的版本中,別出傳文一百四十二字,得經文三百零二字,算是一種嘗試。

《陰符經》本不以成仙爲主題,但因道士傳出,且言天道,故而作爲道經。《陰符經》主要講謀事者應觀察天道,把握天的運行,天性自然,不能指使、改變,但卻可以順應和利用,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順勢而爲。而其精要,則在經文中多次出現的「機」之一字。

「機」的本義是機械裝置中繞軸而動的部件,以弩機爲其代表。引申出抽像的詞義,指事物的關鍵所在。《列子•天瑞》篇說:「種有幾……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又)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晉代張湛註:「機者,群有之始,動之所宗,故出無入有,散有反無,靡不由之也。」「機」是萬物發動的內在原因。所以萬物之出入,「靡不由之也」。宋代道士蹇晨註《陰符經》「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說:「機者得失之變,使天地萬物人理爲之否泰、興亡、損益、可否、盛衰,皆機之變也。」「機」是事物變化的關鍵所在,萬事萬物皆存在著「造化之機」。

《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包含了「觀機」之義。執天之行,則是「執機」。這是說人要改變自然,必先觀察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執機」是爲了應機而作,關鍵要主動地去「盜機」。《陰符經》說: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自然與人之間,有著相互資養、相互牴觸等內在的作用,這就是「盜」。這種內在的作用又有其規律性,這就是「機」。「盜」字體現了自然作用的隱而不顯的特性,這就是不易體會的「機」,這裏的「盜」和「機」不是連用的,「盜」本身就是「機」之體現。

但後世的道家也將「盜機」理解爲連用之詞,即主動積極地掌握自然之機,發而制之。蹇晨註《陰符經》說:「故盜機者,是奪造化於胸臆,拈宇宙在掌中,故人不測其由而成其功業者,機使之然也。」一旦能夠「盜」得自然之機,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如果說《道德經》強調無爲,不亂作爲,那麼《陰符經》就是強調有爲。在道教的觀念裏面,兩者如陰陽對待,和諧統一。煉丹術要奪天地陰陽造化之機,才能夠煉成金丹大藥。養生術也要明胎息之機,內丹術則在二六時中,要審觀微妙,知機下手。正好比《莊子》中的庖丁解牛,得心應手,正是掌握了「解牛之機」。

依道家身國同構之說,《陰符經》強調知機而爲,雖非兵書、縱橫家書,卻與兵家、縱橫家言多有相通,加之言簡意幽,故黃帝陰符實可涵蓋太公陰符與鬼谷陰符。明《道藏》洞真部玉訣類藏字號收有《黃帝陰符經集註》一卷,就有託名太公、鬼谷子的註文。

宋鄭樵《通志•藝文略》即已著録《陰符經》各家注三十九部,五十四卷。後世各家註解不絕如縷,至民國尚有蔡可權、尹昌衡等註《陰符經》,當代有任法融道長爲之作注。注家或以爲《陰符經》是兵家權謀之書,或以爲是奇門術數之書,或以道家陰陽哲學解之。宋元明清理學家以儒學性理之說解經,道士則多用內丹功法解釋經文,將它和《道德經》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各家解說皆隨意發揮,形成一門「陰符學」。注家之多,除《道德經》外,道教經書中衹有《周易參同契》才能與之相比。

編者長期從事古代道家文獻研究整理工作,搜集了大量《陰符經》的有關文獻,今彙編爲《黃帝陰符經文獻集成》影印出版。全編收録《陰符經》註本、白文本、鈔本六十餘家,版本共計一百七十多種。如此大規模地彙集影印《陰符經》文獻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本編可爲學者研究、整理《陰符經》提供版本依據,讀者也可通過本編對歷代《陰符經》注家的學術觀點演變軌跡獲得更爲直觀的認識。

二〇二〇年八月編者識

詳細目録

第一册

1. 黄帝陰符經(唐)褚遂良 書 明嘉靖文徵明《停雲館法帖》本
2. 黄帝陰符經(宋)郭忠恕 書 西安碑林石刻
3. 黄帝陰符經(宋)袁正己 書 西安碑林石刻
4. 黄帝陰符經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 歐陽詢陰符經帖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陰符經正文 朝鮮時代抄本
7. 陰符 明萬曆潘基慶《古逸書》本
8.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明)胡文焕 校 明萬曆三十一年胡文焕《百家名書》本
10.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明萬曆十九年閻鶴洲輯《道書全集》本
11. 陰符經三皇玉訣 三卷 《道藏》傳抄本
12. 陰符經三皇玉訣(清)劉真遠 重編 清順治十三年劉真遠《道源》本
13. 黄帝陰符經集注(舊題)伊尹等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14. 黄帝陰符經(舊題)伊尹等 注(明)虞淳熙 評點 明盧之頤編《合刻周秦經書十種》溪香書屋本
15. 陰符經解(明)陳繼儒等 校 明萬曆秀水沈氏刊《寶顔堂秘笈》本
16. 陰符經解 古十一家 注(明)陳繼儒 高承埏 校 明萬曆秀水沈氏刊《寶顔堂秘笈》本
17.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陶宗儀《説郛》本
18. 陰符經(舊題)伊尹等 注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19.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末武林何氏《漢魏叢書》清刊本

第二册

20.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明陶宗儀《説郛》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陰符經解(舊題)太公等 注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清)馮來儀 校 清乾隆王謨 《漢魏叢書》本
23. 太公陰符經解 附陰符集證(舊題)諸葛武侯 注 清咸豐五年河南南陽石室刻《火龍經全集》本
24. 七注陰符經(舊題)姜尚 注 清光緒十年張樹聲輯敦懷書屋《敦懷堂洋務叢鈔》刊本
25.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清光緒元年崇文書局《子書百家》本
26.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八年掃葉山房《百子全書》本
27.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八年掃葉山房《三十六子全書》本
28.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29. 集注陰符經(舊題)太公等 注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30. 陰符經解(明)陳繼儒 高承埏 校 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寶顔堂秘笈》本
31. 陰符經集注(舊題)伊尹等 注 傳抄本
32. 陰符經(舊題)張良 注 朝鮮時代傳抄本
33. 黄帝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34. 陰符經(唐)李筌 疏(明)黄鼎象 校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35. 黄帝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36.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嘉慶張海鵬《墨海金壺》本

第三册

37.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清道光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
38.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盧靖輯《湖北先正遺書》本
39. 陰符經疏 三卷(唐)李筌 疏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40. 黄帝陰符經注(唐)張果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41.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雲笈七籤》本
42.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明)張萱 訂 明萬曆張萱清真館訂刊《雲笈七籤》本
43. 陰符經(唐)張果 注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44.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雲笈七籤》本
45. 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嘉慶《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46. 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47. 黄帝陰符經(唐)張果 注解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48. 黄帝陰符經注(唐)張果 注 傳抄本
49. 黄帝陰符經集解 三卷(宋)袁淑真 集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0.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任照一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1. 黄帝陰符經注(宋)黄居真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2. 黄帝陰符經解義(宋)蕭真宰 解義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3. 黄帝陰符經注(宋)沈亞夫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4. 黄帝陰符經(宋)沈亞夫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55. 黄帝陰符經(宋)沈亞夫 注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第四册

56. 黄帝陰符經注(宋)蔡氏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57. 天機經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雲笈七籤》本
58. 天機經 明萬曆張萱清真館訂刊《雲笈七籤》本
59. 天機經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雲笈七籤》本
60. 天機經 清嘉慶《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61. 天機經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雲笈七籤》本
62. 陰符天機經 民國丁福保《道藏精華録》本
63. 黄帝陰符經解 三卷(宋)蹇晨 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4. 黄帝陰符經頌(宋)元陽子 頌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5. 黄帝陰符經(宋)元陽子 頌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66. 黄帝陰符經(宋)元陽子 頌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67.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68. 至游子•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嘉慶吴省蘭輯《藝海珠塵》本
69.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70. 道樞•陰符篇(宋)曾慥 集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71. 陰符經(宋)朱熹 注(元)黄瑞節 附録 元至正元年刊《朱子成書》本
72. 陰符經(宋)朱熹 注(元)黄瑞節 附録 明初刻《朱子成書》本
73.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朱熹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74. 黄帝陰符經注解(宋)朱熹 注 明天順四年邵以正輯《玄宗内典諸經注》本
75.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清康熙《朱子遺書》本
76. 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7.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日本享和二年刊本
78. 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 清道光錢熙祚等輯《指海》本
79.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清道光周心如《紛欣閣叢書》本
80. 朱子陰符經考異(宋)朱熹 撰(元)黄瑞節 附録 舊抄本
81. 黄帝陰符經講義 四卷(宋)夏元鼎 撰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第五册

82. 陰符經講義 四卷(宋)夏元鼎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3. 黄帝陰符經心法 三卷(宋)胥元一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4. 陰符髓(宋)佚名 著 《白先生雜著指玄篇》元勤有堂刊本
85. 陰符髓(宋)佚名 著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修真十書》本
86. 黄帝陰符經注 二卷(金)唐淳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7. 黄帝陰符經注(金)侯善淵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8. 黄帝陰符經注(金)劉處玄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89. 黄帝陰符經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0. 黄帝陰符經十真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91. 黄帝陰符經十真集解 三卷(舊題)赤松子等 注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92. 黄帝陰符經集解(舊題)赤松子等 注 傳抄本
93. 陰符經(元)李道純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三天易髓》本

第六册

94. 黄帝陰符經注(元)俞琰 解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5. 陰符經(元)俞琰 解 明嘉靖十七年《金丹正理大全》本
96. 陰符經(元)俞琰 解 清康熙補刊閻鶴洲輯《道書全集真本》嵩秀堂藏板
97. 黄帝陰符經夾頌解注 三卷(元)王道淵 注 民國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道藏》本
98. 黄帝陰符經注解(元)王道淵 注(明)高時明 訂正 明天啓高時明輯《一化元宗》傳抄本
99. 黄帝陰符經注解(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明)高時明 訂正 明天啓高時明輯《一化元宗》本
100. 黄帝陰符經注解 (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 (明)高時明 訂正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01. 黄帝陰符經注解 (唐)張果 注(元)王道淵 注 (明)高時明 訂正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102.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 明萬曆十九年閻鶴洲輯《道書全集》本
103.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道書全集》傳抄本
104. 張洪陽注解陰符經(明)張位 注 民國鉛印本
105. 陰符經(明)唐順之 評釋 明天啓元年《兵垣四編》本
106. 唐荆川先生評釋陰符經(明)唐順之 評釋 明天啓陸雲龍校輯《陳明卿先生評選合刻繁露太玄大戴禮記》本
107. 陰符經疏略(明)王文禄 疏略 明萬曆王完《百陵學山》本
108. 陰符經 (明)鄧道淳 注 明隆慶沈津《百家類纂》本
109. 花瓶齋評訂陰符經(明)鄧道淳 纂注(明)楊起元等 評 明天啓《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本
110.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明萬曆趙宋未孩堂《方壺外史》本
111.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清光緒七年集益堂重鐫《方壺外史》本
112. 黄帝陰符經測疏(明)陸西星 測疏 民國四年《方壺外史叢編》本

第七册

113. 黄帝陰符經闡秘(明)陳楚良 注 明萬曆刻本
114. 黄帝陰符經竊注 二卷(明)邵穆生 著(清)陳維申 校 清嘉慶《養和堂叢書》本
115. 陰符經解(明)焦竑 解 明萬曆亦政堂鐫《陳眉公家藏彙秘笈》本
116. 陰符經(明)焦竑 解 明天啓陳仁錫輯《諸子奇賞》本
117. 陰符經解(明)焦竑 解 民國十一年上海文明書局《寶顔堂秘笈》本
118. 陰符經(明)彭好古 分章(明)吴勉學 校刻 明萬曆《道言内外》本
119. 陰符經(明)彭好古 分章(明)黄之寀 校刻 明寶仁堂《道言内外秘訣全書》本
120. 陰符經演(明)虞淳熙 著 明萬曆刊本
121. 陰符經演(明)虞淳熙 著 明潘之恒輯《黄海》本

第八册

122. 黄帝陰符經正義(明)高思誠 注解[日]竹内孚休 校訂 日本寬政十年刊本
123. 陰符經(明)楊起元 注評 明萬曆二十二年楊起元《諸經品節》本
124. 陰符經解 (明)湯顯祖 解 明天啓《玉茗堂全集》本
125. 陰符經解(明)湯顯祖 解 明刻《玉茗堂文集》本
126. 陰符經解(明)湯顯祖 解 清順治宛委山堂陶珽《説郛續》本
127.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清道光《吕新吾先生遺集》本
128.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清福康安輯《太白兵備統宗寶鑑》清抄本
129. 黄帝陰符經(明)吕坤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30. 陰符經注解(明)莊元臣 注 明莊元臣《莊忠甫雜著》清初抄本
131. 陰符經(明)釋如愚 解 明刻本
132. 陰符經(明)董希祖 注 明萬曆歸真堂本
133. 陰符經(唐)李筌等 注(明)唐琳 輯 明天啓《快閣藏書》本
134. 陰符經解(明)章世純 著 明崇禎刻本
135. 陰符經(明)周之德 述(明)錢謙益 訂 明崇禎周之德《玄宗印古》本
136. 陰符經注(明)石和陽 述(清)李明徹 評閲 清乾隆白雲山房刻本
137. 陰符經注(明)石和陽 述(清)李明徹 評閲 舊抄本

第九册

138. 合刻諸子陰符經解(一)明天啓刻本

第十册

139. 合刻諸子陰符經解(二)明天啓刻本
140. 黄帝陰符經(清)蒼厓氏 注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41. 黄帝陰符經(清)蒼厓氏 注 清嘉慶《重刊道藏輯要》本
142.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清康熙五十八年清謹軒《安溪李文貞公解義三種》本
143.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清道光《李文貞公全集》本
144. 陰符經(清)李光地 注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45.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嘉慶《道藏輯要》本
146.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光緒《重刊道藏輯要》本
147. 陰符玄解 附神丹要論(清)范宜賓 注釋 清末上海掃葉山房重刊清乾隆《乾坤法竅》本

第十一册

148. 讀陰符經(清)汪紱 釋 清光緒二十二年《汪雙池先生遺書》本
149. 陰符經注(清)徐大椿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0. 陰符經(清)徐大椿 注 清刻《徐靈胎全集》本
151. 陰符經(清)徐大椿 注 清光緒珍藝書局《徐氏雜著四種》本
152. 黄帝陰符經本義 二卷(清)董德寧 注 清乾隆集陽樓《道貫真源》本
153. 陰符經詮[朝鮮]尹光心 撰 朝鮮尹光心撰《剩書》本
154. 陰符經(清)劉一明 注 清光緒六年翼化堂《道書十二種》本
155. 陰符經(清)劉一明 注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道書十二種》本
156. 陰符經玄解正義 (清)閔一得 箋注 清光緒刊《古書隱樓藏書》本
157. 陰符經玄解正義(清)閔一得 箋注 民國五年式一子萬啓型批注《古書隱樓藏書》本
158.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清道光李西月《太上十三經》本
159. 陰符經(清)李西月 述 清光緒三年陸輿所刊《道祖真傳輯要》本
160.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民國錦文堂《道學十三經》本
161. 陰符經類解(清)李西月 述 民國鉛印本
162. 陰符箋(清)林韻 著 清同治刊本

第十二册

163. 黄帝陰符經直解(清)丁杰 注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164. 陰符經(清)徐棅 選注 清同治十三年鄭應鈞校刊《道言精義》本
165. 陰符經釋義(清)劉光才 注釋 清光緒刻本
166. 陰符經發隱(清)楊文會 注 清光緒二十二年金陵刻經處《楊仁山居士遺書》本
167. 陰符經真詮(清)黄元炳 箋釋 民國鉛印本
168. 陰符經解(清)楊增新 撰 民國十年楊增新《補過齋日記》本
169. 補過齋讀陰符經日記(清)楊增新 著 民國刊本
170. 陰符經解義(清)尹乾秀 著 民國《船山學報》本
171. 陰符經初解(民國)蔡可權 述 民國鉛印本
172. 陰符經注釋(民國)尹昌衡 著 成都探源公司民國十二年排印本

巴蜀書社發行電話:(028)86259422
巴蜀書社官方微博:https://mp.weixin.qq.com/s/ivFQPAN9PbeE0t2qW0X0IA


白雲深處人家 Home in Mists
Digital Arch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aoism (Daoism)
No Rights Reserved. All free of charge. 版權不保留,免費共享
千古蓬頭跣足,一生伏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白玉蟾自贊
松篁鬱鬱冬猶秀,桃李紛紛春漸迷。識破邯鄲塵世夢,白雲深處可幽棲。——陳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