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綜合檢索 圖像查閱 圖文檢索WFG版

說文解字敘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說文解字詁林》總目錄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

《說文解字》,東漢太尉祭酒許慎記,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繼《爾雅》之後,第一部系統解析漢字字形字義音讀的字書,9363箇小篆字及1163箇重文,上承先秦古文大篆,下啓秦漢隸書,是研究古文字古音韻、研讀古代典籍的必備工具書,亦是學習漢字的必修課本。許愼《說文解字敘》謂:“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孳乳而濅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葢文字者,經埶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許愼(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縣黑龍潭鄉許莊村)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爲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爲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xiáo)長。卒於家。初,愼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爲《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後漢書儒林傳》卷七十九下)

本綜合檢索程序提供《說文解字》全部9833箇字頭、1269箇重文、異體字、古今字、形義易混淆字等的關聯檢索,提供20種圖像查閱。附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188篆。文本綜合檢索:字頭編號、字頭、部首/編號、篆字、解說、二徐注、反切音、漢語拼音、注音的綜合檢索,並呈現小篆字形。原始文本爲YuShengcun先生製作的《說文解字全文檢索.doc》,得之於新浪微盤,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修订,增補注音,曾參考王貴元撰《說文解字校箋》。圖像查閱:字頭數據較文本檢索版更多出《說文解字》未錄之字,尤其是《說文解字詁林》和《說文通訓定聲》兩種。字頭數據,由寧波逍遙子先生獨力整理。Excel數據處理得到了四川謝添先生的大力幫助。曹真宗先生編寫檢索程序,Alober先生修改,逍遙子先生綜合整理。

圖像版本說明:

1.說文解字詁林》:丁福保編輯,《說文解字》注釋和研究著作之集成。《說文》正文,丁福保據宋本用大字重新書寫,其餘著作皆係由原書裁剪拼接而成。圖像係民國原版,頁碼數據與中華書局1988年版一致,均由maoxiaopu先生提供(學樂酷論壇);《說文》外字的字頭和頁碼數據,由捕風先生提供丁福保歷時30年,彙集182種1036卷註釋和研究《說文》之著作,以許慎的原書次序爲綱,編輯成《說文解字詁林》,於民國17年出版。其後繼續彙集有關《說文解字》的其他著述46種,於民國20年編印《說文解字詁林補遺》。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號疇隱居士,一號濟陽破衲,江蘇無錫人。

2.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撰。收錄《說文解字》9507字(正文9242+重文265),旁注5889字(正文之俗字、別字、譌字、通假等),附存1844字(包括連綿字),共計17240字。圖像係國學基本叢書本,得之於新浪微盤。附錄《補遺》(下載自愛如生論壇),補訂正文800餘條。圖像查閱版,提供了兩套檢索數據,一是maoxiaopu先生提供的原始檢索數據基礎上,由尋常百姓補錄字頭及頁碼,武漢大學陳偉先生審校,寧波逍遙子先生覆覈;一是逍遙子先生獨力整理的《說文》字頭,頁碼以前者爲準。全書18卷,按古韻十八部編排。朱駿聲於《奏呈》中說:“世人曉讀書,而讀書貴先識字,識字然後能通經,通經然後能致用。若不明六書,則字無由識。不知古韻,則六書亦無由通。專輯此書,以苴《說文》轉注假借之隱略,以稽羣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題曰說文,表所宗也。曰通訓,發明轉注假借之例也。曰定聲,證《廣韻》今韻之非古而導其源也。”《說文通訓定聲》脫稿於清道光十三年,朱駿聲時年四十六歲,道光二十九年(1849)鏤版於黟縣學舍,印數較少,流傳不廣。同治九年(1870),其子朱孔彰得友人資助,用原板重刊(補缺75葉),附《補遺》,始廣流傳。朱駿聲(1788-1858),字豐芑,號允倩,晚年又號石隱,自署元和人。朱孔彰(1841-1915),字仲我,號半隱。

3.4.5.說文解字繫傳》兩種:五代時南唐徐鍇撰,《四部叢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寫本、華文書局影印道光十九年依景宋鈔本重彫的祁寯藻刻本。(寯jùn,聚也。)祁寯藻刻本附有《校勘記》,圖像及頁碼數據均由maoxiaopu先生提供。《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是第一部《說文解字注》,徐鉉謂:“考先賢之微言,暢許氏之玄旨,正陽冰之新義,折流俗之異端,文字之學善矣盡矣。”此書於宋代已非完帙,缺卷二十五和卷三十共二卷,今本已據大徐本補全;於原文極少更改,僅加按語,論者謂優於大徐本,且賴此書之存,可證大徐本之得失;然解說中多用俗字,且與經傳訓詁多同,有據以更改原文之嫌。《通釋》三十卷,廣泛引證一百五十餘種古書訓詁以解釋原文,或以今語解釋古語,並採用朱翱的反切音。凡徐鍇自注,必加“臣鍇案”、“臣鍇曰”字樣。《部敘》二卷,說明540部首的分部依據;《通論》三卷,闡述俗體字的含義;《袪妄》一卷,駁斥李陽冰的謬誤,後人譽爲“最爲可取”;《類聚》一卷,同類名物之文字,各從其類;《錯綜》一卷,說明古人造字因由;《疑義》一卷;《系述》一卷,說明各篇內容旨趣。徐鍇(920-974),字楚金,揚州廣陵人,與其兄徐鉉(916—991)並治《說文》,世稱鉉爲大徐,鍇爲小徐。徐鍇尙有《說文解字(篆)韻谱》十卷,以陸法言《韻部》韻序編次,注語二三字,或注音切。清同治甲子年馮桂芬刊本,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未製作頁碼數據。

6.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有經韻樓本、兩宜軒本(未見),據說後者校刊精良。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說文解字注》,刊正傳寫刻印錯誤,闡明《說文》體例,引證經傳釋文推求《說文》所本,考釋名物,注解古語,闡述字義之引申和變遷,指明古今字、古今義,闡發音義關係,王念孫謂:“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的外公。段玉裁曾師事戴震。《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起草於乾隆四十一(1776)年,完成於嘉慶戊辰(1808)年,刊行於嘉慶二十(1815)年。

7.8.說文解字義證》兩種:清桂馥撰,連筠簃叢書本崇文書局覆刻本。收錄《說文解字》9460字,及此外的118字,共計9578字。頁碼數據得自華東師範大學《說文解字》網上檢索系統,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兩種版本圖像,均由fqma先生提供。桂馥謂:“士不通經,不足以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歷40年而著成《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自謂:“取證於羣書,故題曰《義證》。”《說文解字義證》,引羣書用字之例以證《說文》解說,羅列古書釋文而不下己意,分肌擘理,脈絡貫通,凡所稱引,皆有次第,取足達許說而止。王力說:“桂書的最大特點是材料豐富。例證對於字義的說明非常重要。惟有例證豐富,然後字的真正意義才能清楚。從例證中還可以發明詞義的時代性。桂氏的例證取材甚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以一人的精力成此巨著,實在是難能可貴。這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材料書,與段書相得益彰。”李璋煜得其原稿,由楊尚文出資刻入《連筠簃叢書》,延請小學名家許瀚主持校勘,但刊成後不久因捻軍兵禍而毀在日照許家,流傳甚少。同治九年(1870)崇文書局據連筠簃本重刻,始廣流傳。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山東曲阜人,於書無所不讀,尤喜金石,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

9.10.11.說文解字句讀》:清王筠撰,《續修四庫全書》本,附錄《補正》。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頁碼數據由maoxiaopu先生提供。王筠研究《說文解字》近三十年而於道光十七(1837)年完成《說文釋例》(國學基本叢書本),刊刻於道光二十四(1844)年。道光十八年,王筠因友人陳山眉之請爲學童識字課本而著《文字蒙求》。史學家李洵說:“《文字蒙求》是啟發文字之蒙,學字詞能速成,至今不能忘懷。”張舜徽說:“王筠對《說文》之說的功勞,尤在《文字蒙求》。”兹後王筠又取嚴鐵橋、段玉裁、桂馥等前人著作,增刪改易,博采慎擇,持平心,求實義,絕去支離破碎之說,間下己意,以便初學誦習,而成《說文解字句讀》。同治四年(1865)王筠嗣子王彥侗表上《釋例》《句讀》二書,由禮部進呈同治皇帝。太子太傅潘祖蔭閱畢,跋其書後曰:“君書晚出,乃集厥成,補弊救偏,爲臣尤巨。”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籙友,山東安丘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所轄縣級市安丘市)宋官疃人。

12.說文解字》宋本: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奉敕校訂,《續古逸叢書》和《四部叢刊》影印本,青浦王昶(蘭泉)所藏宋小字本,今藏日本巖崎氏靜嘉堂。徐鉉等據當時傳世眾本校勘正文,附以唐孫愐《唐韻》音切,增加註釋,題曰“臣鉉等曰”字樣,新修19字新附402字,析原書十五篇各爲上下卷,卽30卷。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此本曾爲阮元收藏,書末題曰:“嘉慶二年夏五月,阮元用此本校汲古閣本於杭州學署。毛晉所刻卽據此本,凡有舛異,皆毛扆妄改。”今所見大徐本的宋本、景宋本、覆宋本的版式相同,因此頁碼相同,可以此檢閱眾本。黃志淳藏宋刻元修本、汪中(容甫)藏丁晏跋宋刻元修本、光緒七年(1881)丁少山(許瀚弟子)據汲古閣舊藏宋監本重校本,皆未見。

13.說文解字藤花榭本清嘉慶丁卯年(1807)額勒布據新安鮑惜分家藏宋本翻刻,仿北宋小字本。此本譌誤較少,世稱精善。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商務印書館石印本(中國書店又據以影印),卽據此本覆刻,版式頁碼皆同。

14.說文解字汲古閣本:明毛晉毛扆父子據北宋本校刊,汲古閣藏板,錢恂舊藏,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

15.《說文解字》孫星衍本:嘉慶甲子歲(1809)仿宋刊本,五松書屋臧,平津館叢書原刻本。孫星衍序曰:“今刊宋本,依其舊式,卽有譌字,不敢妄改,庶存闕疑之意。古人云:誤書思之,更是一適。思其致誤之由,有足正古本者。”世稱此本刊刻精善,故多據以重刻。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

16.《說文解字》陳昌治本:據孫星衍本重刻。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印發兌。頁碼數據得之於百度網盤。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

17.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二卷:南宋李燾、賈端修輯,540部首依《集韻》“始東終甲”排序,各部之字依平上去入聲排列。元明兩代,多傳此本;汲古閣本出,此本湮滅。明萬曆陳大科刻本,圖像得之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未製作頁碼數據。

18.說文字原集註》:清蔣和撰。圖像得之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詳見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19.說文字原考略》:清吳照南撰。圖像得之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20.說文提要》:清陳建侯撰。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以上三部書,都是關於五百四十部首的。

如果漢字無法顯示,請安裝花園明朝體http://fonts.jp/hanazono/ 下載地址:

    http://iij.dl.osdn.jp/hanazono-font/68253/hanazono-20170904.zip

 計算機漢字處理http://www.homeinmists.com/indexComputing.htm

在數據整理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工具軟件,在此特別感謝:

   圖像處理和格式轉換:ComicEnhancerProPdg2PicDjVuToyIrfanView

   pdf中提取圖像:PDFPatcher

   文件名批量更改:FFRenameProSmart Rename

   文字錄入:極點五筆、海峰五筆、逍遙筆漢文博士

   文本處理:TextPro6.5EmEditorBabelPad

   漢語拼音轉注音:http://pinyin.110.com.tw/h2z001.asp

2015.01.07 - 2015.06.23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

 逍遙子nirvanajmm104722@163.com)整理製作 2015.07.05修訂。
   2017年11月12日把djvu格式圖像全部轉換爲png格式,以便查閱。

 得之於網絡,共享於網絡。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添磚加瓦。

 使用許可證:http://www.gnu.org/licenses/

 

   古文字相關網站推薦:

引得市 index:http://www.mebag.com/index/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庫:https://inscription.sinica.edu.tw/c_index.php

中華語文知識庫: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

漢字數據庫項目: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index.html

全漢字:http://glyphwiki.org/wiki/Group:%E5%85%A8%E6%BC%A2%E5%AD%97

Chinese Etymology: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異體字字典第六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韻典網 綜合韻書查詢網站:http://ytenx.org/

開放康熙字典: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indexComputing.htm

經籍䉵詁:http://www.homeinmists.com/Classic/index.html

 

說文解字弟十五篇
      敍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孳乳而濅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大史籒,箸《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矦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法異令,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毌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
      尉律:學僮十七巳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幷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郞楊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巳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卽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卽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矦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諠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葢文字者,經埶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
      于時大漢,聖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甄微,學士知方。探賾索隱,厥誼可傳。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岳左夏,呂叔作藩,俾矦于許。世祚遺靈,自彼徂召,宅此汝瀕。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能,旣竭愚才。惜道之味(昧),聞疑載疑。演贊其志,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粵在永元,困頓之秊,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召陵萬歲里公乘艸莽臣沖,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
      臣伏見陛下,神明盛德,承遵聖業,上考度於天,下流化於民,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萬國咸寧,神人以和,猶復深惟五經之妙,皆爲漢制。博采幽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先帝詔侍中騎都尉賈逵,修理舊文。殊埶異術,王敎一耑,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書》曰: “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國其昌。”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愼,本從逵受古學。葢聖人不空作,皆有依據。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恐巧說衺辭,使學者疑。愼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六埶羣書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愼前以詔書校書東觀。敎小黃門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愼巳病,遣臣齎詣闕。愼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郞衞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幷上。

      臣沖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辠死辠,䭫首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召上書者,汝南許沖,詣左掖門外會令幷齎所上書。十月十九日,中黃門饒喜,以詔書賜召陵公乘許沖布四十匹。卽日受詔朱雀掖門。敕勿謝。

 

 

 

 

《說文解字詁林》總目錄 

 

1 編纂說文詁林之時間及經費記略 1
2 重印說文詁林敘 3
3 說文詁林評語 7
4 疇隱居士自述 15
5 詁林精舍記 23
6 說文解字詁林總目 25
7 說文解字詁林敘 31
8 讀說文解字詁林 45
9 說文解字詁林自敘 55
10 說文解字詁林後敘 77
11 說文解字詁林纂例 101
12 寫說文解字記 123
13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 133
14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跋 157
15 說文解字詁林後語 165
16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諸書姓氏錄 173
17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 195
18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目錄 197
19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上 敘跋類 213
20 敘跋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13
21 敘跋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44
22 敘跋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267
23 敘跋類四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280
24 敘跋類五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284
25 敘跋類六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296
26 敘跋類七雜詁别述之屬 311
27 敘跋類八引經引古語之屬 376
28 敘跋類九金石龜甲文字可爲古籀之旁證或可補許書之闕故以爲殿焉 390
29 敘跋類十外編逸字之屬 413
30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中 六書總論 425
31 綜述六書之屬 425
32 指事分述之屬 582
33 會意分述之屬 588
34 轉注分述之屬 590
35 假借分述之屬 642
36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下 說文總論 679
37 說文字數 702
38 說文分部 703
39 說文例 725
40 古文或體 772
41 篆隸之變 802
42 說文引經 804
43 說文引羣說 828
44 羣書引說文 840
45 說文聲音 856
46 說文重出字 870
47 說文新附 874
48 說文逸文 875
49 說文各本異同 892
50 後人竄改 899
51 說文雜論 902
52 許君事蹟 922
53 說文解字詁林 975
54 說文解字弟一上 975
55 說文解字弟一下 1425
56 說文解字弟二上 1949
57 說文解字弟二下 2421
58 說文解字弟三上 2817
59 說文解字弟三下 3287
60 說文解字弟四上 3771
61 說文解字弟四下 4295
62 說文解字弟五上 4785
63 說文解字弟五下 5273
64 說文解字弟六上 5705
65 說文解字弟六下 6307
66 說文解字弟七上 6747
67 說文解字弟七下 7345
68 說文解字弟八上 7901
69 說文解字弟八下 8559
70 說文解字弟九上 8789
71 說文解字弟九下 9131
72 說文解字弟十上 9529
73 說文解字弟十下 10055
74 說文解字弟十一上 10559
75 說文解字弟十一下 11219
76 說文解字弟十二上 11519
77 說文解字弟十二下 12007
78 說文解字弟十三上 12553
79 說文解字弟十三下 13003
80 說文解字弟十四上 13455
81 說文解字弟十四下 13921
82 說文解字弟十五上敘目 14391
83 說文解字弟十五下表 14489
84 說文解字詁林後編 說文逸字 14527
85 說文外編 14705
86 說文解字詁林補編 14867
87 說文解字詁林附編 六書音均表 14925
88 說文解字詁林跋 15009
89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緒言 15029
90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總目 15055
91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 15059
92 重文摘異 15190
 

說文解字詁林補遺

 

93 補遺 15193
94 說文統系圖 15195
95 說文詁林補遺敘 吳敘 15211
96 補遺敘 蔣敘 15275
97 補遺自敘 15281
98 補遺引用書目表 15301
99 補遺前編目錄 15311
100 補遺前編上 敘跋類 15327
101 敘跋類一 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5327
102 敘跋類二 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5350
103 敘跋類三 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15362
104 敘跋類四 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15372
105 敘跋類五 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15373
106 敘跋類六 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15374
107 敘跋類七 雜詁别述之屬 15374
108 敘跋類八 引經引古語之屬 15475
109 敘跋類九 金石龜甲之屬 15490
110 敘跋類十 外編逸字之屬 15506
111 敘跋類十一 說文聲韻之屬 15511
112 敘跋類十二 說文部首之屬 15560
113 敘跋類十三 說文通檢之屬 15586
114 補遺前編中 六書 15595
115 六書總論 15595
116 象形 15692
117 指事 15693
118 會意 15696
119 形聲 15698
120 轉注 15701
121 假借 15721
122 補遺前編下 說文總論 15729
123 補遺前編下 說文字數 15736
124 補遺前編下 說文例 15737
125 補遺前編下 古文或體 15743
126 補遺前編下 篆隸之變 15754
127 補遺前編下 說文引經 15771
128 補遺前編下 說文引群說 15783
129 補遺前編下 說文聲音 15786
130 補遺前編下 說文重出字 15788
131 補遺前編下 說文逸文 15788
132 補遺前編下 說文雜論 15788
133 補遺前編下 許君事蹟 15799
134 補遺之續 15803
135 說文繫傳三家校語抉錄 15804
136 一、顧千里手校汪刻本 15807
137 二、桂未谷手校汪刻本 15811
138 三、王箓友校祁刻本 15832
139 四、附輯朱竹君王懷祖吳西林校語 15858
140 以上補前編上 敘跋類 15877
141 以上補前編中 六書類 15939
142 以上補前編下 說文總論類 15998
143 理董後編 吳穎芳 15999
144 同文畧例小篆通古文舉要 宋育仁 16069
145 說文部首表 蔣和撰 王筠校正 16079
146 說文解字詁林補遺 16135
147 補遺一上 16135
148 補遺一下 16197
149 補遺二上 16273
150 補遺二下 16343
151 補遺三上 16409
152 補遺三下 16487
153 補遺四上 16567
154 補遺四下 16641
155 補遺五上 16703
156 補遺五下 16779
157 補遺六上 16843
158 補遺六下 16925
159 補遺七上 17005
160 補遺七下 17099
161 補遺八上 17177
162 補遺八下 17281
163 補遺九上 17323
164 補遺九下 17389
165 補遺十上 17449
166 補遺十下 17528
167 補遺十一上 17599
168 補遺十一下 17709
169 補遺十二上 17752
170 補遺十二下 17829
171 補遺十三上 17893
172 補遺十三下 17959
173 補遺十四上 18024
174 補遺十四下 18065
175 補遺十五上 18161
176 補遺之續 18165
177 補遺後編 18235
178 補遺通檢敘 18285
179 補遺通檢總目 18311
180 補遺通檢 18315
181 重文摘異 18422
182 說文統系圖 18423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

 

編號. 書目全稱(簡稱),頁碼 著者,頁碼

 

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 說文解字十五卷,133 漢許慎記,南唐徐鉉校,173
2. 說文解字校錄十五卷(校錄),133 清鈕樹玉著,177
3. 說文校議三十卷(校議),133 清姚文田、嚴可均著,178
4. 說文辨疑一卷(辨疑),133 清顧廣圻著,178
5. 說文校議議三十卷(校議議),133 清嚴章福著,178
6. 王氏讀說文記一卷(王記),133 清王念孫著,175
7. 惠氏讀說文記十五卷(惠記),133 清惠棟著,174
8. 席氏讀說文記十五卷(席記),133 清席世昌著,182
9. 讀說文記一卷(許記),133 清許槤著,184
10. 汲古閣說文訂一卷(汲訂),133 清段玉裁著,176
11. 說文訂訂一卷(汲本訂訂),133 清嚴可均著,178
12. 說文古本考十四卷(古本考),133 清沈濤著,180
13. 說文校定本二卷(校定本),133 清朱士端著,179
14. 唐說文木部箋異一卷(木部箋異),134 清莫友芝著,184
15. 說文徐氏未詳說一卷(徐氏未詳說),134 清許溎祥輯,187
16. 說文新附考六卷續考一卷(鈕新附考),134 清鈕樹玉著,177
17. 說文新附考校正一卷(王校正),134 清王筠著,181
18. 說文新附通誼二卷(新附通誼),134 清毛際盛著,178
19. 說文新補新附考證一卷(新補新附考證),134 清錢大昭著,175
20. 說文新附考六卷(鄭新附考),134 清鄭珍著,183


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1. 說文繫傳四十卷(繫傳),134 南唐徐鍇撰,174
22. 說文繫傳考異四卷(繫傳考異),134 清汪憲著,
23. 繫傳校勘記三卷(繫傳校勘記),134 清苗夔著,181
24. 說文繫傳校錄三十卷(繫傳校錄),134 清王筠著,181
25. 說文二徐箋異二十八卷(二徐箋異),134 田吳炤著,192


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26. 說文解字段氏注三十卷(段注),134 清段玉裁著,176
27. 說文段注訂補十四卷(段注訂補),134 清王紹蘭著,177
28. 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段注訂 ),135 清鈕樹玉著,
29. 說文段注鈔案一卷(段注鈔案),135 清桂馥著,176
30. 說文段注札記一卷(龔氏段注札記),135 清龔自珍著,181
31. 說文段注札記一卷(徐氏段注札記),135 清徐松著,179
32. 說文段注鈔案,135 清錢桂森,186
33. 讀段注說文札記一卷(讀段注札記),135 清鄭伯奇著,
34. 說文解字注匡謬八卷(段注匡謬),135 清徐承慶著,180
35. 說文解字注箋二十八卷(徐箋),135 清徐灝著,


類四、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36. 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義證),135 清桂馥著,176
37. 某先生校桂注說文條辨一卷(桂注條辨),135 清許瀚著,181


類五、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38. 說文句讀三十卷補正三十卷(句讀),135 清王筠撰
39. 說文釋例二十卷補正二十卷(釋例),135 清王筠撰


類六、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40. 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通訓定聲),135 清朱駿聲著,181
41. 說文通訓定聲補遺一卷,136 清朱駿聲著


類七、雜詁別論之屬
42. 經義雜記論說文一卷,136 清臧琳著,174
43. 九經古義論說文一卷(古義),136 清惠棟著,
44. 說文疑疑二卷(疑疑),136 清孔廣居著,176
45. 說文解字通正十四卷(通正),136 清潘奕雋著,175
46. 說文解字述誼二卷(述誼),136 清毛際盛著,
47. 鵝術編說字二十卷,136 清王鳴盛著,175
48. 經韻樓集論說文一卷,136 清段玉裁著,
49. 養新錄集論說文一卷,136 清錢大昕著,175
50. 潛研堂集論說文一卷,136 清錢大昕著,
51. 說文補考一卷(補考),136 清戚學標著,177
52. 說文解字斠詮十四卷(斠詮),136 清錢砧篆,176
53. 六書說一卷,136 清江聲著,174
54. 說文釋例二卷(江釋例),136 清江沅著,176
55. 轉注古義考一卷,136 清曹仁虎著,175
56. 鐘山札記論說文一卷,137 清盧文弨著,175
57. 說文五翼八卷(五翼),137 清王熙著,177
58. 說文拈字七卷(拈字),137 清王玉樹著,177
59. 說文辨字正俗八卷(辨字正俗),137 清李富孫著,178
60. 說文字通十四卷(字通),137 清高翔麟著,179
61. 讀書叢錄論說文一卷,137 清洪頤煊著,179
62. 大雲山房雜記論說文一卷,137 清惲敬著,178
63. 讀書脞錄正續編論說文一卷,137 清孫志祖著,177
64. 說文管見三卷(管見),137 清胡秉虔著,179
65. 柿葉軒筆記論說文一卷,137 清胡虔著,179
66. 言舊錄論說文一卷,137 清張金吳著,182
67. 癸巳類稿論說文一卷,137 清俞正燮著,183
68. 炳燭編二卷,137 清李賡芸著,177
69. 合肥學舍札記論說文一卷,137 清陸繼輅著,180
70. 讀說文雜識一卷,137 清許棫著,184
71. 小學說一卷,137 清吳夌雲著,182
72. 讀說文證疑一卷(證疑),138 清陳詩庭著,178
73. 說文舉例一卷,138 清陳瑑著,178
74. 小學述聞二卷,138 清姚衡著,182
75. 說文說一卷,138 清孫濟世著,
76. 四寸學論說文一卷,138 清張雲璈著,180
77. 求古錄禮說一卷(禮說),138 清金鶚著,179
78. 溫經日記論文文一卷,138 清林昌彝著,183
79. 彊識編論說文一卷,138 清朱士端著,179
80. 攀古小廬論說文一卷,138 清許翰著,
81. 舒藝室隨筆論說文二卷,138 清張文虎著,183
82. 禮耕堂叢說論說文一卷,138 清施國祁著,183
83. 對朱氏轉注問一卷,138 清黃式三著,184
84. 儆季所著書論說文一卷,138 清黃以周著,186
85. 東之文鈔論說文一卷,138 清陳潮著,183
86. 越縵堂日記論說文一卷,138 清李慈銘著,186
87. 讀書偶識論說文一卷,138 清鄒漢勛著,
88. 讀書雜識論說文一卷,139 清徐鼒著,
89. 兒占錄四卷,139 清俞樾著,185
90. 達齋叢說一卷(叢說),139 清俞樾著,
91. 籀膏述林論說文一卷,139 清孫詒讓著,186
92. 說文發疑六卷(發疑),139 清張行孚著,186
93. 說文解字義有至理名言述,139 清孫雄著,188
94. 六書皆造字之本非有四體二用可分配,139 清孫雄著,
95. 六書次第說,139 清岳森著,189
96. 六書次第說,139 清程棫林著,188
97. 六書說,139 清廖登庭著,189
98. 六書轉注說,139 清饒登逵著,191
99. 六書假借轉注說,139 清胡琨著,
100. 說文轉注假借說,139 清劉昌齡著,
101. 說文解字略例,139 清高學瀛著,185
102. 說文假借例釋,139 清吳俜著,184
103. 說文假借例說,139 清張孝楷著,190
104. 與王子壯論假借偕書,140 清孫詒讓著,
105. 六書指事說,140 清章紹曾著,188
106. 六書指事說,140 清胡朋著,188
107. 六書指事說,140 清徐嘉言著,188
108. 六書轉注說,140 清胡朋著,
109. 六書轉注說,140 清葉溶著,
110. 轉注淺說一卷,140 許篤仁著,194
111. 轉注說,140 湯濟滄著,194
112. 六書假借說,140 清蔡金臺著,
113. 六書假借說,140 清葉濬著,188
114. 六書三耦說,140 清蔡金臺著,188
115. 六書三耦說,140 清龍學泰著,188
116. 六書例說一卷,140 饒炯著,188
117. 釋說文讀若例一卷,140 清金穀元著,
118. 說文讀若考七卷(讀若考),140 葉德輝著,
119. 說文古文考證一卷,141 清蔡惠堂著,190
120. 說文職墨三卷(職墨),141 清于鬯著,189
121. 說文商義殘本(商義),141 清鄭知同著,183
122. 說文重文管見一卷(重文管見),141 清蕭道管著,192
123. 秦漢碑篆文考一卷,141 清楊銳著,189
124. 古文字考一卷,141 清劉師培著,192
125. 讀書隨筆論說文一卷,141 清劉光漢著,
126. 說文解字部首訂十四卷(首訂),141 饒炯著,
127. 說文粹四卷,141 清朱孔彰著,190
128. 說文粹言疏證二卷(粹言疏證),141 潘任著,187
129. 雙桂軒答問論說文一卷,141 潘任著,
130. 六書通故二卷,141 清黃以周著,
131. 六書辨一卷,141 徐紹楨著,193
132. 六書古微十卷,141 葉德輝著,192
133. 讀碑小箋論說文一卷,141 羅振玉著,192
134. 觀堂集林論說文一卷,141 王國維著,192
135. 文始九卷,142 章炳麟著,192
136. 小學答問一卷,142 章炳麟著,
137. 說文約言一卷,142 金鉞著,194
138. 六書淺說一卷,142 胡韞玉著,193
139. 說文校案一卷(校案),142 奚世榦著,192
140. 說文疑義一卷(疑義),142 陳啓彤著,193
141. 說文釋疑一卷(釋疑),142 朱闇章著,193
142. 諧聲補逸十四卷,142 清宋保著,176
143. 說文諧聲孳生述一卷(諧聲孳生述),142 清陳立著,181
144. 說文舊音一卷(舊音),142 清畢沅著,175
145. 說文舊音補注一卷補續一卷補注改錯一卷(舊音補注),142 清胡玉縉著,190
146. 說文聲訂二卷(聲訂),142 清苗夔著,181
147. 說文雙聲疊韻譜一卷(雙聲疊韻譜),142 清鄧廷楨著,180


類八、引經引古語之屬。142。凡二十一種二百二十六卷。略
類九、釋某字釋某句者之屬。144。於各家文集中采出約六卷。

 

類十、金石龜甲文字可爲古籀之旁證或可補許書之闕
148. 魏三體石經,154 清吳大澂著,188
149. 說文古籀補十四卷(古籀補),154 丁佛言著,193
150. 說文古籀補補十四卷(古籀補補),154 林義光著,193
151. 文源十二卷,154 王國維著,
152. 史籀篇疏證十四卷,154 容庚著,194
153. 金文編十四卷,154 商承祚著,194
154. 殷墟文字類編十四卷(殷墟文字),154 清鄭珍著


類十一、逸字外編之屬
155. 說文逸字二卷(逸字),155 清鄭知同著
156. 說文逸字附錄一卷(逸字附錄),155 清李楨著,186
157. 說文逸字辨證二卷(逸字辨證),155 清張行孚著
158. 說文逸字識誤一卷(逸字識誤),155 清張鳴珂著,187
159. 說文逸字考四卷(逸字考),155 清雷浚著,186
160. 說文外編十六卷(外編),155 清雷浚著



《補遺》引用書目表
  
編號. 書目全稱(簡稱),頁碼 著者,頁碼

 

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 說文校定稿原本二卷(校定本),15301 清朱士端著
2. 說文解字部首箋正十四卷(箋正),15301 清宋育仁著


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3. 說文繫傳三家校語抉錄一卷,15301 王獻堂著


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4. 說文注訂補十四卷(段注訂補),15301 清王紹蘭著
5. 說文段注考正十五卷(段注考正),15301 清馮桂芬著


類七、雜詁別論之屬
6. 說文假借義證二十八卷(假借義證),15301 清朱珔著
7. 說文部首表,15301 清蔣和著 王筠校正
8. 說文又考一卷(又考),15301 清戚學標著
9. 說文理董後編六卷,15301 清吳穎芳著
10. 六九齋饌述稾三卷,15302 清陳瑑著
11. 西雲札記論說文一卷(西雲札記),15302 清李枝青著
12. 蘇甘室讀說文小識一卷(說文小識),15302 清何壽章著
13. 雙研齋筆記論說文二卷(雙研齋),15302 清鄧廷楨著
14. 硯𦓯緒錄論說文一卷,15302 清林昌彝
15. 六書約言二卷,15302 清吳善述著
16. 六書轉注說,15302 清羅汝懷著
17. 攀古小廬文補遺,15302 清許瀚著
18. 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舉要一卷,15302 清宋育仁著
19. 說文舉孔子說字該括六書發微,15302 清宋育仁著
20. 六書轉注說二卷,15302 清夏炘著
21. 字義鏡新一卷,15302 清王廷鼎著
22. 說文廣義校定三卷(廣義校定),15302 清吳善述著
23. 說文染指二卷,15302 清吳楚著
24. 六書舊義一卷,15302 清廖平著
25. 說文發疑續編一卷(發疑續),15302 清張行孚著
26. 六書類籑原體篇二卷,15303 清吳錦章著
27. 六書類籑正訛一卷,15303 清吳錦章著
28. 讀篆臆存雜說一卷(篆臆存),15303 清吳錦章著
29. 偏旁溯原一卷,15303 清吳錦章著
30. 說文聞載一卷,15303 謝彥華著
31. 菑(畨攵)樔論文,15303 清趙曾望著
32. 石菊影廬筆識(筆識),15303 清譚嗣同著
33. 說文練習筆記一卷(筆記),15303 清王國維講授
34. 說文舉例七卷,15303 陳衍著
35. 說文解字辨證十四卷(辨證),15303 陳衍著
36. 轉注正義一卷,15303 李翹著
37. 小學定律論說文一卷,15303 尹桐陽著
38. 說文十幹形誼箋一卷,15303 陳邦福著
39. 說文籀文考正一卷,15309 清葉德輝著


類八、引經之屬。15303。凡三種十六卷。略
類九、釋某字某句之屬。15304。約三卷。略
 

類十、金石龜甲文字
40. 簠室殷契類纂十四卷(殷契類纂),15309 王襄著
41. 殷虛書契考釋小箋一卷(書契小箋),15309 陳邦懷著

 

類十一、逸字外編之屬 
42. 說文逸字輯說四卷,15309 清王廷鼎著
43. 六書類纂補遺一卷,15310 清吳錦章著

 

2015.01.07 - 2015.06.23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

逍遙子nirvanajmm104722@163.com)整理製作

得之於網絡,共享於網絡。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