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學刊


方勇 主編 諸子學刊編委會 編

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 主辦

諸子學刊第一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二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三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四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五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六輯掃描圖片PDF

諸子學刊第一至六輯網頁文件打包


諸子學刊 第一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編委會 4
發刊辭 5
1. 儒家社會生活中的宗教寬容(崔大華) 7
2. 新原道——從考古新材料看道家思想的神話起源(葉舒憲) 22
3. 老子先祖宋戴公暨老子宋相人說發微(邵炳軍) 35
4. 《老子》之“自然”十題(香港)劉笑敢 43
5. 從“道生法”命題看《帛書黃帝四經》中的法哲學思想(吳根友) 54
6.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禹、龍解(李學勤) 63
7. 莊子籍里考辨(方勇) 65
8. 《莊子》視域中的生與死(楊國榮) 84
9. 從《莊子》“緣督以為經”說起——探討莊子的人生觀(陳奇猷) 96
10. 《莊子•天下》篇所述宋鈃思想研究——兼論“宋尹學派”不能成立(白奚) 98
11. 論《莊子》“三言”之特徵(張洪興) 110
12. 《莊子十論》著者考(方達) 132
13. 《管子》的衛生之經與楊朱学派的养生論(蕭漢明) 135
14. 味:萬物生成的亞原——《管子》的一種特殊理念及其醫學淵源(李炳海) 148
15. 墨子的救世學說——實踐理性主義的價值外現(何錫光) 156
16. 論韓非對荀子人性論與治術的繼承及轉化(臺灣)曹美秀 169
17. 客觀的總結和辯證地揚棄——韓非對先秦諸子的批判和繼承(高華平) 18
18. 先秦兩漢諸子“理”義研究(澳门)鄧國光 208
19. 漢人如何看待先秦諸子(熊鐵基) 239
20. 論《史記》與法家(陳桐生) 252
21. 論董仲舒《三代改制質文》中的朝代嬗替思想──以《上博簡(二).子羔》作為參照系的考察(臺灣)魯瑞菁 267
22. 晚明子學與制藝考(香港)陳致 287
23. 論傅山的諸子學研究(魏宗禹) 316
24. 黃式三《論語後案》述論(張涅) 341
25. 劉咸炘諸子學簡論[新加坡]嚴壽澂 351
書 評
26. 《老子古今》序 [美国]余英時 371
27. 是學術創新 還是個人臆說——評沈善增的《還吾莊子》(包兆會) 376
28. 大眾文化時代的經典思想處境——兼評徐儒宗著《中庸論》(郝雨) 386
29. 薈萃眾說 別具卓見——《墨子集詁》簡評(海明) 390
30. 考鏡源流 參驗求誠——鄭傑文《中國墨學通史》簡評(楊朝明) 392
稿約(《諸子學刊》編委會) 395
後記(方勇) 396
 
諸子學刊 第二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編委會
1. 儒家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徐儒宗) 1
2. “朋”字的一個思想史考察——以《論語》注釋為例 [新加坡]勞悅強 33
3. 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繫之一(臺灣)陳鼓應 55
4. 道家生死觀的思想特點及其現代意義(朱曉鵬) 79
5. 老子道論試析(李德永) 95
6. 道·自然·自由·和諧——略談老子道家的基本思想(許抗生) 105
7. 從黃老到老莊——漢代“老子”學論略(汪春泓) 113
8. 道是無情卻有情——論《莊子》之情(臺灣)王志楣 135
9.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析論(香港)鄭麗娟 153
10. 《莊子》詞語零劄(之一)(曾良) 169
11. 莊子修養的路徑及在漢初的演變(包兆會) 181
12. 吕惠卿《莊子义》版本源流考(湯君) 197
13. 黑水城《呂觀文進莊子義》研究(陳靜) 209
14. 蘇軾《莊子祠堂記》“楚公子微服出亡”寓言試解(臺灣)簡光明 231
15. 論明清學者的莊屈觀(宋健) 243
16. 上博藏簡第五冊鬼神之明與《墨子·明鬼》——兼論竹簡墓主的學派問題(臺灣)黃人二 267
17. “知默”與“知言”——荀子思想中“默”的體知面向(東方朔) 279
18. 論《荀子》禮與養生的關係(臺灣)林明照 293
19. 《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中“情”說之辨析——兼與郭店竹簡《性自命出》樂論之“情”說作比較(臺灣)李美燕 307
20. 韓非的法哲學與《老子》之道——兼論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奠基人韓非的果敢與鬱悶(萧汉明) 319
21. 先秦兵家的諸子學性質、學派特徵與基本範疇(李桂生) 343
22. 禪讓、世襲與革命:戰國諸子之古代帝王更替觀——與出土文獻綜合比較述論(香港)許景昭 365
23. 《淮南子》高注音讀斠證(香港)何志華 387
24. 格物致知:朱子理學之“第一義”(樂愛國) 405
25. 關於杜道堅以皇道帝德論為中心的政治思想初探(卿希泰) 425
26. 論明末儒者的天主教選擇(崔大華) 439
27. 劉鑒泉先生《推十書》的學思成就及時代意義(蕭萐父) 457
書評
28. 良心本心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評楊澤波教授《孟子性善論研究》(楊少涵) 465
29. 墨子的歷史認知思想——兼評鄭傑文《中國墨學通史》(朱淵清) 475
答問與講演
30. 有關經子與傳統文化答問(張舜徽) 489
31. 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在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的講演(臺灣)陳鼓應 503
稿約(《諸子學刊》編委會)515
 
諸子學刊 第三輯 首屆莊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編委會
1. 老、莊及《易傳》的重要哲學議題──論三玄思想的內在聯繫之二(臺灣)陳鼓應 1
2. 試論莊子的宇宙觀(趙沛霖) 19
3. 試論莊子的超前意識(孫以昭) 35
4. 莊子歸根意識淺說(曹礎基) 45
5. 莊子道家“無用之用”的價值制高點(許建良) 55
6. “天弢”與“天刑”——生命的社會屬性與莊子的生存焦慮 (程水金) 73
7. 莊子自由精神與獨立人格的再認識——與平等意識偕行的精神追求 (涂光社) 93
8. 夢迷與覺悟:《莊子》的夢 (陳靜) 113
9. 天下有至樂——論《莊子》之“樂” (臺灣)王志楣 129
10. 《莊子》思想中“遊心於和”的美學意涵(臺灣)李美燕 149
11. 《莊子》生態美學思想資源探析(劉生良 康莊) 161
12. 以明乎 已明乎——釋《莊子》的“明”義[新加坡] 勞悅強 175
13. 知北遊:文本的意義分析(強昱) 195
14. 宇宙意識與文學特色——莊子哲學觀念的文學轉化 (刁生虎) 205
15. 《莊子》文學的厚重與輕妙──向内沉潛與向外飛翔之交錯 [日本]池田知久 曹峰 譯 223
16. 莊子思想的歷史定位(崔大華) 233
17. 《莊子》山人考論(賈學鴻) 239
18. 《莊子》詞語零劄(之二)(曾良) 253
19. 荀卿論說源出莊周證 (香港)何志華 263
20. 試析莊學之“火不熱論”及其與玄學本體論之關聯 (王葆玹) 283
21. 論郭象的“適性逍遙”說 (葉蓓卿) 295
22. 張載天道觀中的《莊子》影響 (李似珍) 309
23. 林希逸《莊子口義》的散文評點特色 (楊文娟) 321
24. 宋代莊學的文獻學研究 (耿紀平) 341
25. 船山莊學中的以莊釋儒 (臺灣)林明照 361
26. 以“大”為逍遙——論清人闡釋莊子逍遙義的基本指向 (方勇) 375
27. 清人劉鳳苞莊子散文研究述論 (李波) 389
28. 中西貫通 揭示新義——論嚴復用西學對《莊子》的闡釋(劉韶軍) 403
世界莊子研究動態
29.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梁樞 組稿)427
30.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莊學研究(臺灣)簡光明 435
31. 韓國《莊子》研究:回顧與反思 [韓國]朴素晶 467
32. 現代韓國的莊子硏究動向 [韓國]金炫秀 483
33. 近三十年來日本的《莊子》研究(曹峰) 495
34. 關於西方莊學的幾點反思 [瑞士]畢來德 507
會議綜述與書評
35. 首屆莊子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李秀華) 517
36. 《莊子學史》序 (臺灣)陳鼓應 529
37. 一部具有路標性的巨著——評方勇的《莊子學史》(包兆會) 537
編後語 (《諸子學刊》編委會)545
 
 
諸子學刊 第四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编委会
1. 先秦廉恥思想及社會風俗的變遷與諸子百家之興起(孫少華) 1
2. 論先秦諸子的公私觀(曹礎基) 13
3. 儒家思想特質的形成:兩次觀念蛻變(崔大華) 27
4. 儒學的生態關懷及其當代價值(刁生虎) 47
5. 六十而耳順:成聖的隱喻——兼論儒家神話(葉舒憲) 61
6. 孔子“成於樂”的意涵析論(臺灣)李美燕 77
7. 論孔子学说的現實性——兼及諸家的比較研究(徐儒宗) 89
8. 《中庸》釋義(楊國榮) 101
9. 老子的哲學智慧對當前文化危機的啟發(臺灣)陳鼓應 125
10. 顏淵之學及莊子中的顏淵(高華平) 133
11. 照曠混冥自逍遙:莊子的道論與修道思想(臺灣)劉見成 145
12. “自然界”對莊子修養的意義(包兆會) 169
13. 《莊子》的美學含蘊——對精神現象和美的規律的揭示及其回歸自然和藝術人生的指向 (涂光社) 179
14. 上博七吳命簡五釋字一則 ——兼校正《莊子》“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句誤字(黃人二) 193
15. 論黃帝書的兩大主題:技術發明和政治思想——兼論其在道家文獻中的地位(蘇曉威) 199
16. 論楚竹書《慎子曰恭儉》“去囿”及相關問題(林志鵬) 223
17. 竹簡《文子》研究四十載回溯——從“朝請”、“壹異”兩詞說起(香港)何志華 235
18. 論帛書“縱橫家”佚文廿七篇的錯簡、辭例、編制 (葉玉華 黄人二 魯月媛 整理) 259
19. 《管子》因循思想探析(許建良) 277
20. “人生不能無群”——荀子論人的概念的特性(東方朔) 299
21. 兵家管理哲學的理論構架(李桂生) 329
22.《呂氏春秋》所見“名”的政治思想研究——以《正名》、《審分》篇爲主(曹峰) 353
23. 也論《呂氏春秋》的學派屬性與學術定位(蕭漢明) 375
24. 司馬遷對莊子的研究和接受——兼論司馬遷在莊學研究史上的地位(劉洪生) 401
25. 《紅樓夢》與《莊子》中的超越性人生觀(王冉冉) 421
26. 援佛入老 以佛解老——試析馬一浮《老子注》義理體系的建構(臺灣) 李智平 437
書 評
27. 《司馬法》:兵書乎?經書乎?子書乎?——兼評李桂生《諸子文化與先秦兵家》(周春健) 459
28. 能折騰的劉安與被折騰的廣忠——陳廣忠教授《淮南子斠詮》讀後感(劉康德) 465
《子藏》工程動態
29. 華東師範大學召開《子藏》工程專家論證會(記者 萬姍姍) 471
30.《子藏》工程專家論證會綜述 (李秀華) 473
31.《子藏》論證意見(李學勤) 483
32.《子藏》論證決議書(傅璇琮等) 485
 
諸子學刊 第五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编委会
1. 試論儒家孝道(徐儒宗) 1
2. 儒學思想中的歷史觀——以出土文獻為討論起點(臺灣)林啟屏 17
3.《<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之正詮》補說——兼答欒貴川、蔣國保、倪祥保三位先生(李金坤) 27
4. 孔子殺死了少正卯——兼與沈善增諸君商榷(陸永品) 35
5. 孔門面貌考释 [新加坡]勞悅強 41
6. “仁者愛人”與“仁者自愛”——對新出楚簡“”字形義的思想史解讀(高華平) 59
7.《易傳》理論體系對《樂記》文藝體系的多維度觀照(王禕) 71
8. 黃老思想與民間術數——以出土文獻爲線索(曹峰) 81
9. 老子論聖人之玄德(許抗生) 97
10. 柔弱無為與法治原則——觀察《道德經》的一個新視角(臺灣)郭鶴鳴 105
11. 老莊的心理狀態與心路歷程(孫以昭) 127
12. 莊子道家因的哲學論綱(許建良) 139
13.《莊子》辨偽始於韓愈說之檢討(臺灣)簡光明 157
14. 論宋代莊子逍遙義(葉蓓卿) 175
15.《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莊學著述析論(劉海濤) 193
16.《韓非的法哲學與<老子>之道》瑣議(楊俊光) 209
17.《瑣議》商兌(蕭漢明)217
18. 論兵家管理的職能體系(李桂生)229
19. 雜家考論(上)(陳志平) 249
20. 原生義與再生義——中國古代寓言史上的經濟寓言(耿振東) 263
21.《孔叢子》的子書性質與先秦諸子的學術共性 (孫少華) 273
22. 淮南子校釋補(張雙棣) 283
23. 高誘的群經之學——從《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談起(李秀華) 307
24. 試談《史記•日者列傳》——兼與《莊子•盜跖》篇之比較(劉洪生) 321
25. 道教與道家的關係及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卿希泰) 337
26. 朱子論《中庸》大義 (樂愛國) 347
27. 論陽明學良知本體論對道家有無之辨思想的融攝 (朱曉鵬) 359
28. 晚清的理學與墨學(張永春) 371
書 評
29. 應運而生的思想家——兼評《〈韓非子〉的成書及其文學研究》(趙逵夫) 387
《子藏》工程動態
30.《子藏》:為諸子繼絕學——華東師範大學《子藏》工程巡禮(梁樞 組稿) 393
 
諸子學刊 第六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编委会
1. 人與自然關係的儒學選擇(崔大華) 1
2. 儒家樂教思想中“和”的意涵之流變述論——以隋唐迄明清為考察對象 (臺灣)李美燕 15
3.“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發微 (宋健) 25
4. 儒家與諸家之學異同論(徐儒宗) 33
5.“和而不同”與“因是”、“不得已”——儒道二家多元觀詮說 [新加坡] 嚴壽澂 51
6. 從“太上”等章的差異論郭店竹簡《老子》性質(玄華) 65
7. 中西自然觀之對比分析 ——以老莊“自然”詮釋為例證(臺灣)錢奕華 79
8. 莊子自然觀的歷史進步性及其現代啟示(趙沛霖) 95
9. 論莊子心學(張洪興) 109
10.《莊子》與“數”(劉康德) 129
11.《莊子》文本楚語考釋舉要(賈學鴻) 137
12. 釋《莊子·外物》“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兼談《魚鼎匕》之性質(黃人二)153
13. 當代學者以“寄言出意”為郭象注《莊》方法的檢討(臺灣)簡光明 159
14. 論《管子》輕重學說(耿振東) 187
15. 由《墨子》某些“古文”看楚簡中若干從“刀”、“斤”、“戈”字的特殊寫法 (高華平) 199
16. 萬能而無所為——荀子對於王權主義的調整 [以色列]尤銳 213
17. 荀子性惡論的思想進路及其理論問題(楊少涵) 233
18. 司馬光對荀子思想的收受(強中華) 253
19. 商鞅法治思想考論(陳更宇) 265
20.《韓非子·難勢》研究中的一個問題——“應慎子”者、“復應之”者各為誰何(楊俊光) 293
21. 孫子“知勝有五”新解(汪柏樹) 307
22. 雜家考論(下)(陳志平) 311
23.《淮南子》楚語的漢語史價值 (陳廣忠) 325
24. 淺析《淮南子》許慎注與《說文解字》之關係(李秀華) 333
25. 司馬遷“整齊百家雜語”說(任剛) 349
26. 從《文心雕龍》的兵家思維和兵法語言看劉勰的兵學素養(李桂生 王婧) 367
27. 晉唐詩文中大鵬形象的演變(葉蓓卿) 375
書 評
28. 莊學研究的重要收穫——讀鄧聯合《“逍遙遊”釋論》(李剛) 389
29. 學術的真色——評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澳門)鄧國光 393
《子藏》工程動態
30.《子藏》總序(方勇) 397
31. 諸子學的新浪潮——欣聞《子藏·道家部·莊子卷》出版(臺灣)陳鼓應 403
32.《子藏》:一座宏大的子學經典庫——有感於《子藏·道家部·莊子卷》的出版 (傅璇琮) 407
33. 盛世修藏 利在千秋——人民大會堂“《子藏》首批成果發佈會”發言(選登)(徐文超等整理) 409
34.《子藏》工程成員名單 (《子藏》編纂中心) 419
35.《諸子學刊》第一至五輯總目(《諸子學刊》編委會) 421

上海古籍出版社 許可
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 授權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http://www.homeinmists.com/2012年09月17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