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沅年譜簡編(稿本)

 

蜀太極生編

國史館劉沅本傳

劉止唐世系圖

儒林劉止唐先生八十八嵗肖像

 一老圖

劉沅書法一幅

 

淸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公元1768),一歲

劉沅,字止唐,一字訥如,號淸陽、碧霞,後人多尊稱其爲「槐軒」。正月十三日卯時先生出生於雙流縣雲棲裡(今爲雙流縣柑梓鄉三聖村)。先生遠祖劉朝弼,字棐忱,湖北麻城廩生,因明季不綱,念惟蜀可以避亂,方溯江而上,止於眉,以教徒講學爲業。僅足衣食,年八十而終。高祖劉坤,字厚庵(公元一六三二至一七一○年),初居眉州,因變亂避匿峨眉山,事定後遷居溫江縣東關外董村。繼又相宅於雙流縣雲棲里朗溪之濱。

 

淸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1769),二歲

先生幼羸善病,自孩提至弱冠頻死者數矣。

正月二十五日先生正室彭氏,字妙光,出生。

 

淸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五歲

二月朔五日樊志升,字復元,出生。後與先生同學於野雲老人。

 

淸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1773),六歲

先生方毀齒,其母即督之以正,稍長延師訓讀。

 

淸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七歲

先生七歲能文。

 

淸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公元1780),一十三歲

先生與兄劉濖讀書板橋文昌宮 ,受業於古淳。古淳,字鶴峰,雙流縣歲貢生,嘗任天全州訓導,後於板橋文昌宮開館訓蒙,工書,耽吟詠,享年九十歲,著《鶴峰詩集》。墓在雙流牧馬山,民國四年重修,賈策爲之碑記。

 

淸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1783),一十六歲

先生兄劉濖入溫江縣癢生。

 

淸乾隆五十年,乙巳(公元1785),一十八歲

先生入雙流縣癢生。

 

淸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一十九歲

先生開始訓徒講學。

 

淸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二十歲

先生食餼爲廩生。

先生兄劉濖讀書柑梓樹場之西僧寺,鄉耆建修雙合橋,集優爲賀,余偕弟沅往觀焉,喜其功之鴻、而善之勇也。

 

淸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公元1788),二十一歲

先生選拔明經。

 

淸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公元1789),二十二歲

先生父劉汝欽卒,汝欽,字敬五,號金華子。生於乾隆七年,淸乾隆二十六年與向氏成親,享年四十八歲,精易學,洞徹性理。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天,實天啟聖人以明道化,不僅在數術也。伏羲主乾南坤北,文王主離南坎北,即先天後天所由分。且《連山》首艮,《歸藏》首坤,艮止坤藏之義,即《大學》止至善,《中庸》致中和之學。文王之緝熙敬止,成王之基命宥密,胥不外此。撰《太上刪正玉皇尊經》注,三卷;《太上刪定玉皇寶懺》注,一卷。

先生母督以文行,嚴於父師。

先生拔貢生,家貧母勞,困遘疾,素無材藝,以訓蒙爲生。

 

淸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公元1792),二十五歲

先生鄉試中舉。

 

淸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二十六歲

先生癸丑會試,不中。

 

淸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公元1794),二十七歲

先生兄劉濖鄉試中舉。

 

淸嘉慶元年,丙辰(公元1796),二十九歲

先生丙辰會試,不中。念母老家貧,無心仕進。

先生兄芳皋丙辰獲雋(紀昀主考)入詞館,愚下第歸鄉,私辛兄居京邸,從此北上甚便,未嘗作退休想也。

紫柏山遇靜一道人,談修養之道,訝其與吾儒同。道人惠《道德經》注,係純陽子作,益疑方外假託多多。

兄劉濖,嘉慶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工部主事。屢書趣其北上。沅曰:「顯揚之事,兄已遂矣,犬馬之養,願得身任之。」

先生八月十五序《阿彌陀經》。

 

淸嘉慶二年,丁巳(公元1797),三十歲

先生歸來二猶子殤逝,鄰人侵越先塋,母痛孫憂,憤病益劇,愚亦疲憊殊勝,如七八十者,恐不及終母之養,藥餌㒺效。忽道遇賣藥老人(即野雲老人李果圓),形容殊異,心愛敬之,求示延年之方,老人曰:「人身自有長生藥,爾知否?」曰:「不知也。」老人曰:「先天虛無一氣,天之所以爲天,即人之所以爲人。存神養氣即存心養性。歧而視之,是以仁者壽、大德必壽之理不明,而卻老獨枉神仙爾,返而求諸身心可也。」予拜而受教,荏苒八年。

七月初九日先生側室陳氏,字玉馨,出生。

 

淸嘉慶三年,戊午(公元1798),三十一歲

先生五月十五日序《觀音經》。

 

淸嘉慶四年,己未(公元1799),三十二歲

先生兄劉濖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

 

淸嘉慶九年,甲子(公元1804),三十七歲

初夏,野雲老人辭去。先生亦稍有所知,乃益勵修,存自隱微以暨於酬應萬端,惴惴不敢或苟。

初秋,先生序《太上感應篇》,序合刻《道善約編》(即《太上感應篇》、《文昌大洞仙經》、舊題呂洞賓《道德經解》)。

先生弟子私輯《槐軒要語》,後先生編爲《槐軒約言》。

先生桂月望日序《太乙救苦經》。

先生弟子鄭壽全,字欽安,出生於邛州,後爲中醫火神派開山祖師,撰《醫理眞傳》四卷、《醫法圓通》四卷、《傷寒恆論》四卷。

 

淸嘉慶十年,乙丑(公元1805),三十八歲

先生仲春序《詩經恆解》,五月中浣序《土黃經》,序重刊《道德經解》(舊題呂祖注)。

 

淸嘉慶十一年,丙寅(公元1806),三十九歲

先生陽月望日序《三元火官經》,孟秋上浣序《火車破膽經》。

 

淸嘉慶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四十歲

先生奉母命遷居成都淳化街,開始修建槐軒,逐年增修,淸翰林伍肇齡書「儒林劉止唐先生第」。

先生五月下浣撰《大洞仙經》凡例,重陽日序《玉樞寶經》,初秋上浣序《南北斗經》,陽月序《金剛經》。

秋,先生寄信與其兄曰:「雙合橋又圮,而新之矣。父老交遊,丏一言以爲桑梓光。」劉濖作《雙合橋記》。

 

淸嘉慶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四十一歲

先生正月十三日序《東嶽經》。

 

淸嘉慶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四十二歲

先生弟子劉鴻典(公元一八○九至一八八四年),字寶臣,出生於眉州。著有《思誠堂古文》二卷、《思誠堂古詩》二卷、《莊子約解》四卷、《楞嚴經贅解》四卷、《村學究語》一卷、《醒迷録》一卷、《訓蒙草》一卷、《指月録評》十卷、《稗鈔》二卷、《女戒》一篇。

 

淸嘉慶十五年,庚午(公元1810),四十三歲

中夏二十二日先生母向宜人卒,向氏生於淸乾隆四年,雙流縣甘泉里(今屬九江鄉)人。淸乾隆二十六年與劉汝欽成親,享年七十一歲。宜人少穎異,五歲時,聞父兄讀《周易》,驚問:「此何書也,其詞何不類他書?」爲言大概,喜曰:「如此不讀他書,此書豈可不讀乎?」及長,並通詩書。聞人伊吾即能默記,矜重不苟言笑,藹藹溫溫,同室皆敬愛之,父常病噎,醫者皆束手,宜人進旨食盡一器,咸嘆異焉。先生自京歸時,晤野雲老人,告沅心易之學,母悅曰:「吾幼嗜此書而弗通其義,今雲叟此言,實天地之至理,人道之當然,曷可淺嘗置之?」宜人常多病,至是慨然曰:「吾幸不辱先夫命,今長男供職,次男留養,吾亦將頤養,亦壽吾神明耳。」由是恆靜坐,命次子爲讀《易》,輒有所得,顏益腴,體益健。

先生暮春下浣序《大洞仙經》。

 

淸嘉慶十六年,辛未(公元1811),四十四歲

先生九月十六日葬母於先壟。

八月二十八日巳時先生續絃袁氏,字玉成,出生。

 

淸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四十七歲

知縣汪士侃重修《雙流縣誌》,先生與其師古淳任採訪,其兄劉濖任監造。

先生弟子李思棟(公元一八一四至一八八四年),字松山,出生於華陽,其弟子曾秉中字伯和録松山之言爲《槐雲語錄》一卷。

 

淸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817),五十歲

先生兄劉濖辭粵西直隸鬱林州知州而歸,優遊林下二十年而終。

 

淸嘉慶二十四年,己卯(公元1819),五十二歲

先生己卯會試,不中。

 

淸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五十三歲

先生九月初一日序《周易恆解》。

 

淸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五十四歲

先生辛巳日序《法言匯纂》,槐軒弟子樊道恆編《法言匯纂》,道恆之父樊志升,有感於道教科儀蕪雜不堪,命子編《法言匯纂》五十卷,後經先生潤色定稿。

 

淸道光五年,乙酉(公元1825),五十八歲

先生部文截取以知縣用,在京數月當得天門縣知縣,念檄願違改京職而歸。

 

淸道光六年,丙戌(公元1826),五十九歲

先生子劉薌林忽殤。

 

淸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六十歲

三月十二日未時先生長子劉松文,又名崧雲,字子橋出生,陳氏所出。後曾短期主持劉門教務。

 

淸道光八年,戊子(公元1828),六十一歲

先生初夏日序《禮記恆解》,長至序《拾餘四種•恆言》。

 

淸道光九年,己丑(公元1829),六十二歲

正月十九日午時先生二子劉椐文,字啟峰,一字壽枝出生,陳氏所出。

 

淸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六十三歲

四月二十九日先生側室陳氏卒,享年三十四歲。

 

淸道光十一年,辛卯(公元1831),六十四歲

先生良月序《易知錄》(原名《文昌帝君功過格》)

 

淸道光十三年,癸巳(公元1833),六十六歲

十二月二十三日先生正室彭氏卒,享年六十五歲。

 

淸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六十七歲

先生續絃袁氏。

 

淸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元1835),六十八歲

先生季春月序《史存》

三月初一日酉時先生三子劉椅文,字冠山出生,袁氏所出。

 

淸道光十七年,丁酉(公元1837),七十歲

三月二十六日,兄劉濖,字芳皋,一字雨莊,卒,其兄生於乾隆三十一年二月,享年七十二歲。嘉慶元年進士,入詞館,己未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遷河南司、陝西司主政欽差,後出守粵西直隸鬱林州知州。幼穎悟,讀書多不喜全誦,惟記其要語。爲人高曠耽詩酒,而略於簿書瑣務,惟日以讀書爲事,或良友盤桓,分韻刻燭,竟夕忘疲,每詠輒爲人所傳誦,甚且竊取之,故詩稿多散失。爲人不拘小節,性剛直,往往爲時俗所非。所譔遺詩後收入《塤篪集》卷一至卷四。紀昀爲其墓誌銘曰:「天佐明德,祥鸞奮翼,忠孝克家,與世無既,鬱鬱佳城,卜以千億,於昭報施善人,其永視此銘碣!」

三月十三日先生四子劉桂文,字月生,一字雲坳出生,袁氏所出。

 

淸道光十八年,戊戌(公元1838),七十一歲

先生孟夏序《春秋恆解》。讀《左氏傳》,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稱其言至爲精粹,於四子書中極爲發明。如以集義爲養氣之原,斥修士爲襲取。以反身而誠,欲仁仁至,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長等語,爲治心之本,殊釋子之頑空。

 

淸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七十二歲

先生陽月谷旦序《周官恆解》。

四月初十日未時先生五子劉棟文,字穩山,一字堯雲出生,袁氏所出。

 

淸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七十三歲

先生花朝後二日序重刊《石音夫功過格》。

 

淸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841),七十四歲

先生撰七言律詩《板橋道中有感》曰:「歸雁聲中去路遙,讀書事業壯懷飄。八千里外多知己,三十年前舊板橋。曾向雞群留雪爪,更無鳳侶共雲霄。此來惹得江山笑,前度兒郎發已凋。」

 

淸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842),七十五歲

先生小陽月序《儀禮恆解》,先生序重鐫淸陳調元輯《同善録》,六月下浣《槐軒諭學者》。

十月十六日先生買下溫江縣高祖劉坤字厚庵墓前水田。

九月十四日先生六子劉梖文(公元一八四二至一九一四年),字子維出生,袁氏所出。爲劉門二代掌教,撰《聖余醫案》四卷、《婦訓》一篇。

 

淸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843),七十六歲

先生陽月谷旦序《玉皇尊經》。

十二月十三日辰時先生七子劉檍文,字卜年,一字古年出生,袁氏所出。

 

淸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公元1844),七十七歲

先生春月序《蒙訓》,春正月序《拾餘四種》,序《拾餘四種•家言》,幹月再序重鐫《道德經解》(舊題呂祖注)。

先生復月朔書五言古詩《上有蒼蒼柏》於槐軒。

 

淸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845),七十八歲

先生序《拾餘四種•雜問》。

先生口傳弟子余俊元靜功(《上君劉諭門人法》)。

五月初五戌時長孫劉咸燮(劉松文子),字理鈞出生。

 

淸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846),七十九歲

先生撰七言律詩《有傳予棄世者口佔寄之》。

 

淸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847),八十歲

先生爲其書房「槐軒」書木聯:「盡有餘閑供覽勝;每從風月共談心。」

先生重陽日序《孝經直解》,長至日序《劉氏族譜》。

先生撰七言絕句《中秋無月》,撰七言律詩《五色雲》、《丁未初秋即事》。

初夏先生書舊友韓鼎晉、楊芳後。

十月二十一日先生八子劉果文,字味仁出生,訂婚後早夭,袁氏所出。

 

淸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848),八十一歲

先生撰五言古詩《除夕口佔示同人》,撰《蜀中新年竹枝詞》,撰七言律詩《烝祭》

 

淸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849),八十二歲

先生伏日序《明良志略》。

先生題《嘉慶圖記》,撰七言詩《元旦》

 

淸道光三十年,庚戌(公元1850),八十三歲

先生重九日序《下學梯航》。

先生撰七言律詩《老同年》、《中秋族孫恆春招飲戲贈》。

主持調整成都武侯祠文武塑像,並新塑了二十五尊。

 

淸咸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八十四歲

先生撰五言古詩《辛亥除夕偶成》曰:「人生不適意,常嘆五倫乖。動輒則得咎,奚遑安與懷。而我履坦道,舉足無危崖。翦除荊與棘,渾志狼與豺。頗信非虛度,志肯甘塵埋。六經有註腳,盛世鳴雝喈。老至安知老,高唱通雲涯。」

 

淸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八十五歲

長子劉崧雲,咸豐二年舉人。先生是科重宴鹿鳴,儒者榮之。

先生重校定《春秋恆解》,仲春序《大學古本質言》,初夏序《子問》,仲夏望日序《槐軒雜著》,重編《槐軒約言》,仲冬至日序《塤篪集》。

先生惟自幼訓徒,自乾隆丙午迄今六十七年,凡聖人之書恪遵欽定註疏等義,參以諸家,沉潛誦習,久閱星霜,覺道本至常,愚柔可勉,人人皆有天理,即人人皆可聖賢,雖天下古今,事變無窮,然其要不外身心性命之理,日用倫常之道,全之則爲聖賢,得半亦爲君子,背之即爲禽獸。凡異端雜學,悉以此權衡折衷之,不患不能擇別也。

 

淸咸豐三年,癸丑(公元1853),八十六歲

先生午日序重刊《感應篇句解》。

初夏二十五日樊志升戌時卒,享年八十二歲。樊志升,少讀書,通大義,隠於農。讀《參同契》,恍然有悟,乃從野雲老人受養心之學。卒年八十二歳,劉止唐先生爲之墓志。

 

淸咸豐四年,甲寅(公元1854),八十七歲

先生正月序《俗言》,春初撰《正訛》。

先生撰《達摩肖像記》,撰《跋蔣德峻泰伯至德全章題文》。

先生三伏日撰七言絕句《薛濤井題璧》。

 

淸咸豐五年,乙卯(公元1855),八十八歲

先生序《四書恆解》。又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積中以求和,則可寡尤悔以底於純粹而無慾,且能知行合一,以身教人,故師取者多此理。

先生書七言律詩《漢昭烈君臣廟題壁》 。九月吉日題一老圖:「浩蕩乾坤余一老,形神不遂秋風槁;六經訂正付兒曹,孔孟而後知心少。」

十二月十九日子時先生卒,享年八十有八。次年十月初二日葬於雙流縣西十里彭家場雲棲裡墓祠之右。墓碑題「淸處士劉止唐先生之墓」。先生大弟子劉芬撰並書丹「淸處士劉止唐先生墓誌銘」。

 

 

國史館劉沅本傳
 

錫良奏摺

四川總督臣錫良跪奏:爲故紳學行可風,懇恩宣付史館立傳,以勵儒修,恭摺仰祈聖鑑事:

竊據四川在籍紳士翰林院編修伍肇齡、胡峻、庶吉士顏楷等呈稱:已故國子監典簿劉沅,四川雙流縣人,生秉異姿,幼承禮訓,蜚聲黌序,早登拔萃之科;振藻藝林,旋列賢書之薦。道光六年,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不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廉退本於性成;孝行孚於鄉里。裁成後進,親炙者數千人;著作等身,手訂者百餘卷。優遊沐德,純固葆眞。念懿行之宜彰,懼遺書之就失。謹呈該故紳所著易、書、詩、三禮、春秋恆解,暨四書恆解、孝經直解、古本大學質言、史存等書共十一部,計一百四十三卷,並開具事實清摺,呈請具奏前來。

臣覆查該故紳劉沅,至性純厚,內行篤誠,編纂群經,歷耄年而不倦;楷模多士,育英俊以成材。允足標示夫儒風,宜荷褒揚之令典。合無仰懇天恩,俯准將已故國子監典簿劉沅遺書事實宣付史館立傳,以勵潛修,出自鴻施逾格。

除將該故紳遺書事實清冊咨送國史館查核外,理合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謹奏。

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奉硃批「着照所請,該衙門知道,欽此!」

 

國史館本傳

劉沅,字止唐,四川雙流人。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貢中式舉人。道光六年,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安貧樂道,不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尋乞假歸,遂隱居教授。博覽群書,過目不忘,人咸服其淹洽。

兄濖,嘉慶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工部主事。屢書趣其北上。沅曰:「顯揚之事,兄已遂矣,犬馬之養,願得身任之。」

母向氏遘疾困瘁,沅求索醫藥,不遠千里,齋戒請禱,朝夕弗遑。母病尋愈。其事親,敬養兼隆,克諭於道。兄弟之間,力行仁讓。兄沒,撫猶子如己出。姪婦孀居無子,急爲立嗣,飲食教誨,勞怨不辭。宗族鄰里,助其婚嫁喪葬者,不一而足。

先是,沅幼羸善病。父汝欽,精易學,洞澈性理,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天,實天啟聖人以明道化,不僅在數術也。伏羲主乾南坤北,文王主離南坎北,卽先天後天所由分。且連山首艮,歸藏首坤,艮止坤藏之義,卽大學止至善,中庸致中和之學。文王之緝熙敬止,成王之基命宥密,胥不外此。沅因仰承庭訓,更求存養之功,內外交修,久而知愚必明,柔必強,仁者壽,大德必壽,聖人窮理盡性,神通造化,非若道流欺世之談也!讀左氏傳,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稱其言至爲精粹,於四子書中極爲發明。如以集義爲養氣之原,斥修士爲襲取。以反身而誠,欲仁仁至,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長等語,爲治心之本,殊釋子之頑空。又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積中以求和,則可寡尤悔以底於純粹而無欲,且能知行合一,以身教人,故師取者多此理。其解經,盡除門戶之見,不苟異同,務求當於經義,乃至語氣抑揚之間,必悉脗合。論史事,如湯武放伐,其先本自爲一國,不過以小事大,並非以臣伐君。夷齊叩馬,不見經傳,史記但因采軼詩而記之,然謂當取信於六藝,則史公固不信此事,故引孔子求仁無怨之言以駁之。其他所發明多類此。又以老子書,每多誤解,明瞿曇氏亦有人倫,謂學者但學孔氏,而釋道之眞者,卽不能出此範圍,僞托者不得藉口以爲世害。成都南郭外漢昭烈祠墓傾圮,沅鳩率修治,因撰明良志略,闡蜀漢討賊之義,以正三國志之誤。平日裁成後進,循循善誘,著弟子籍者,前後以千數。成進士登賢書者,百餘人,明經貢士,三百餘人。薰沐善良,得爲孝子悌弟,賢名播鄉閭者,指不勝屈。

咸豐中,侯官林鴻年爲雲南布政使,至蜀,得沅書,讀之驚喜,求問,時沅已死,因受業於沅弟子內閣中書劉芬,盡購其書去。及罷官歸,遂以其學轉相傳習,閩人稱沅爲「川西夫子」云。

所著書,有周易恆解六卷、詩經恆解六卷、書經恆解六卷、周官恆解四卷、儀禮恆解四卷、禮記恆解十卷、春秋恆解八卷、四書恆解十卷、大學古本質言一卷、孝經直解一卷、史存十六卷、槐軒文集四卷、詩集二卷、約言一卷、拾餘四種二卷、又有蒙訓、豫誠堂家訓、保身立命要言、下學梯航、子問、又問、俗言等篇,皆言顯理微,足資啟發。

咸豐五年卒,年八十有八。沅先無子,六十後連舉八男,皆能傳其學。長子崧雲,咸豐二年舉人。沅是科重宴鹿鳴,儒者榮之。椅文拔貢,小京官,同治庚午舉人。桂文光緒丁丑進士,歷官編修、御史、梧州府知府。棟文順慶府訓導。梖文、檍文生員。孫咸滎拔貢、咸焌舉人、咸耀、咸燡皆生員。

 

劉止唐世系圖

 

儒林劉止唐先生八十八嵗肖像

 

一老圖

浩蕩乾坤餘一老,形神不遂秋風槁,六經訂正付兒曹,孔孟而後知心少。止唐書,時年八十有八,圖中幼子六、七、八儿也。咸豐五年九月吉日。


劉沅書法一幅

學有淵源師孔孟,心無愧怍即神仙。止唐劉沅年八十有四。

鈐白文章“劉沅之印”、朱文章“訥如”。單幅128×58cm

 

劉沅與槐軒全書

槐軒全書下載地址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  http://www.homeinmists.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