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


陳攖寧先生主稿

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弟子之儀;柱下傳經,仲尼興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蓋以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豈可須臾離乎?

夫道有出世,必有入世。有通別,亦有旁支。若彼磻溪垂釣,呂尚扶周;圯橋授書,子房佐漢。三分排八陣之圖,名成諸葛;一統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

又若積精累氣,《黃庭經》顯示修真;抽坎填離,《參同契》隱藏口訣。句漏丹砂,談稚川之韻事;松風庭院,羨宏景之閒情。此出世之道也。

況復由道而通於政,則有《洪範》《九疇》,周官六部;由道而通於兵,則有《陰符》《韜》《略》,孫武權謀;由道而通於儒,則有仲尼、揚雄,廉溪、康節;由道而通於法,則有商鞅、李悝,申子、韓非;由道而通於醫,則有《素問》《靈樞》,《千金》《肘後》;由道而通於術,則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宮。此道家之通別也。

以言鍊養,則有南方五祖,北地七真,雙延緒脈;以言蘸籙,則句容茅山,江西龍虎,咸擅威儀。此道教之支派也。

至於小道之巫醫,則辰州祝由,救急屢驚奇效;街道之拳技,則武當太極,工夫授自明師。誠可謂道海汪洋,莫測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難覓玄妙之門矣。

再論及《道藏》全書,閱四千餘年之歷史,擁五千餘卷之縹緗,三洞四輔之歸宗,十二部之釋例。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瓊紮,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佚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唯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雖嫌雜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約,志士關懷。

請慢嗤迷信,須知乃昔賢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鋒;切莫笑空談,應恃作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

嗟夫!世變已亟,來日大難,強敵狼吞,群夷鴟顧。此何時耶!

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善於應變。事實俱在,毋庸自謙。

故嘗謂:吾國,一日無黃帝之教,則民族無中心;一日無老子之教,則國家無遠慮。先武功,後文治,雄飛憤勵,乃古聖創業之宏規;以柔弱,勝剛強,雌守待時,亦大智爭存之手段。積極與消極,道原一貫,而用在知幾;出世與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

他教每厭棄世間,妄希身後福報,遂令國家事業,盡墮悲觀;道教倡唯生學說,首貴肉體健康,可使現實人生,相當安慰。他教侈講大同,然弱國與強國同教,後患伊于胡厎?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

嗚呼!筦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捨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

今夫有道自不能無教,無教則道何以弘?有教則自不能無會,無會則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屬黃帝子孫,生在中華國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遺烈;異端角逐,忍看國教之淪亡。爰集同志,組織此會。根據現行法律,擬定規條;呈請黨政機關,凖許成立。

從兹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達變與經常並重,奇正相輔而行。將見禹域風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應,徵危轉安、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賴焉。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華民國二十有五年(1936)

中華道教會同仁謹布


論《四庫全書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


陳攖寧

讀馬端臨《文獻通考》,見其於《道藏》書目條下,作一按語云:“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論之備矣”云云。後人遂執此言以為道家病。凡《道藏》所收各種書籍,除對於道教有直接關係者而外,皆認為不應列入《道藏》中。《四庫全書提要》批評白雲霽之《道藏目錄》云:“所列諸書,多捃拾以足卷帙。”意謂諸書多與道家無關,因編者欲湊滿卷數,故爾隨便拾取幾種,以壯觀道教門庭而已。

其由《道藏目錄》中剔出各書名如後:

《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易象圖說內外篇》、《易筮通變》、《易圖通變》、《易外別傳》(《四庫提要》謂舊皆入易類);

《素問》、《靈樞經》、《八十一難經》、《千金方》、《肘後備急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本草衍義》(《四庫提要》謂舊皆入醫家類);

《黃帝宅經》、《龍首經》、《金匱玉衡經》、《玄女經》、《通占大象歷》、《星經》、《靈棋經》(《四庫提要》謂舊皆入術數家類);

《鬻子》、《鶡冠子》、《淮南子》、《子華子》、《劉子》、《意林》(《四庫提要》謂舊皆入雜家類);

《華陽隱居集》、《擊壤集》、《宗玄集》(《四庫提要》謂舊皆入別集類);

《太玄經》、《皇極經世書》(《四庫提要》謂舊皆入儒家類);

《公孫龍子》、《尹文子》(《四庫提要》謂舊皆入名家類);

《墨子》(《四庫提要》謂舊入墨家類);

《韓非子》(《四庫提要》謂舊入法家類);

《孫子》(《四庫提要》謂舊入兵家類);

《鬼谷子》(《四庫提要》謂舊入縱橫家類);

《江淮異人傳》(《四庫提要》謂舊入小說家類);

《穆天子傳》(《四庫提要》謂舊入起居注類);

《山海經》(《四庫提要》謂舊入地理類)。

編輯《四庫提要》諸君,又謂上列各書之分類:“雖配隸或有未安,門目或有改易,然總無以為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載,殊為牽強。”且將《道藏》與《佛藏》相提並論,謂:“二氏之書,往往假借附會,以自尊其教,不足深詰。”伊等不知當日編輯《道藏》之人,具有特別眼光,一面既欲抵禦外教之侵略,不能不利用本國整個的文化以相對抗,一面又高瞻遠矚秦漢以前諸子百家之學術,皆起源於道家,故將各家著作擇其要者,錄取數種於《道藏》中,亦無不合之處。時賢震於《文獻通考》為“九通”之一,夙負盛名,《通考》既誚道家“雜而多端”,而《四庫提要》一書,又是治目錄學者之金科玉律,其言更可與《通考》互相印證。於是道家學術益遭世人厭棄,每每數典而忘其祖,甚至據釋氏之理論以攻擊道家,尤覺荒謬。其無識亦與今日欲持全盤歐化以改造中國者相同。本篇非宗教論文,故亦未遑置辯。

《漢書·藝文誌》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據此則知道家學術,即是治國平天下之學術,含義甚廣,不可執一端而概其全體。《尚書》、《春秋》所記載,固不外乎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即全部《易經》所記載,又何嘗不是此道?何嘗不是君人南面之術?古代藝文,皆掌於史官,民間頗難得見。當日老子實任斯職,孔子若非得老子許可,恐未必能全窺六藝之文。昔道祖老子,許傳《易經》,今《四庫全書》反不許收《易經》一類著作,亦可怪矣!果《易經》與道家無關,魏伯陽何以作《周易參同契》,陳希夷何以傳《先天八卦圖》乎?

醫道與仙道,關係至為密切,凡學仙者皆當知醫,故將醫書收入《道藏》,自是份內應有之事。況《千金方》作者孫思邈及《肘後方》作者葛洪,皆道門中之錚錚者,更不容漠視。《素問》、《靈樞》為醫家之祖,黃帝為道之祖,《素》、《靈》二書,縱非黃帝自作,亦是黃帝遺傳之學術。《道藏》中關於黃帝一派之書,本嫌其過少,收幾部醫家典籍,又有何妨?

術數之學,不外乎陰陽。陰陽家為九流之一,其源亦出於道家。所以陰陽家有《黃帝泰素》二十篇,又有《南公》三十一篇。《項羽本紀》載楚南公之語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注謂“南公者,道士,識廢興之數。”試觀後世《太乙》、《奇門》、《六壬》諸書,皆託始於黃帝。而種種圖懺碑記預言,非諸葛亮,即劉伯溫。蓋常人心目中,久存一“惟有道之士方精於此”之感想。可見陰陽術數,乃道家之副業,亦猶農家種植五穀而外,必兼理蠶桑耳。就令將所有術數書籍,一概收入《道藏》,亦不為過。

淮南王劉安從八公學道故事,人皆知之;《淮南鴻烈》書中,形容道之玄妙處,亦可謂盡致。講道之文章,除《老》《莊》而外,當無勝過《淮南子》者。雜家之學,不過本道家真義而推闡之耳。豈可謂雜家駁而不純,遂擯於道家門牆之外乎?又如《鶡冠子》,在《漢·志》原列入道家。其書雖涉及刑名,而大旨本於黃老,韓昌黎頗喜讀之。作者不詳姓氏,相傳為楚人,居深山,以鶡羽為冠,故名,蓋亦道家之流也。《意林》,唐馬總編,書中抄集《老》、《莊》、《管》、《列》諸家言,多與今本不同,可視為道籍中之參考書。以上三種,收入《道藏》,未見有何鉏鋙處。

《華陽隱居集》,陶弘景作;《擊壤集》,邵康節作;《宗玄集》,吳筠作。弘景本道家知名之士,不必論。邵子之學,出於陳希夷,與程朱之篤守儒道門庭者迥異。希夷先生,既經世人公認是道家,則康節先生著作,亦未嘗不可列入《道藏》。吳筠文章,多半趨重仙道方面,對於道教,不為無功。況吳本人在唐天寶時,自請隸道士籍,則《宗玄集》之收入《道藏》,亦固其所。

《尹文子》雖為名家,其學亦本黃老,故其書以大道二字名篇,雖亦泛論治理,而重在正名核實。莊子稱其“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慾寡淺為內”,頗有合於老氏之旨。是蓋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者,公孫龍之徒,雖為莊子所不滿,然其立論,頗近於道家之玄談。昔賢謂公孫龍:“傷明王之不興,疾名器之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寄白馬而齊彼我,冀時君之有悟焉。”可知其書自具深意,非衹以詭辯為能事者。《漢·志》云:“道家出於史官”,“名家出於禮官”,而掌禮乃史之專職,禮官史官,二而一者也。是名家與道家,亦同出一源。《道藏》之有名家,殆如釋藏之有因明乎。

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子皆得之。《兼愛》、《非攻》,慈旨是也;《節用》、《節葬》,儉旨是也;《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等篇,皆極盡守衛之能事,自處於被動地位,而對於先發制人之戰略,則絕口不談,是真能篤實奉行“不敢為天下先”之古訓者。《莊子》書中,除關尹老聃而外,獨讚墨子,或亦因墨子之學近於道家故耳。墨家素為儒家所排斥,而墨子亦有《非儒》之篇,儒墨根本難以調和,衹有請其加入《道藏》而已。

韓非子有《解老》、《喻老》諸篇,對於老氏之說,可謂別有會心。太史公以老莊申韓合傳,言申韓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又謂韓子言刑名法術,而歸本於黃老。夫韓非之書,雖為人所詬病,然其學實由道家而出,精要處頗多,不可以耳為目,一概抹殺之。編集《道藏》者,已見及於此也。

自古道家,無不知兵者,所謂有文事必有武備也。若專尚清靜無為,其何以靖內憂而攘外患乎?如黃帝、力牧、風后、封胡、伊尹、太公、管子、鶡冠子、文種、范蠡諸人,在兵家皆有著作。雖其書不傳,然班氏《藝文志》及劉氏《七略》,皆載其書名。蓋道家最善於沉機觀變,不輕舉,不妄動,老謀深算,施於戰陣,常操必勝之權,故兵學遂為道家之特長,非此不足以定大業。《漢·志》“道家”,亦有孫子之名,故《道藏》收《孫子》,未為創例。

《鬼谷子》,《漢·志》不錄,《隋·志》入縱橫家,其書有《捭闔》、《反應》、《內揵》、《抵巇》、《飛箝》、《忤合》、《揣》《摩》、《權》《謀》、《決》、《符言》十二篇,又有《本經陰符》七篇。《戰國策》云:“蘇秦發書陳篋,得太公《陰符》,簡練以為揣摩。”可知縱橫之學出於太公,而太公當然是道家人物。鬼谷即服膺太公之學,而自隱其姓名,不欲表見於世。《史記》又言鬼谷子“長於養性治身”,是必有味於道家之精意者。蘇秦張儀得其皮毛,已足以玩侯王於股掌,取卿相如探囊,而鬼谷子反敝屣功利,遁跡山林,恬淡自守。觀其書中有“盛神法五龍,養氣法靈龜”諸奧語,非深於道者,孰能之乎?將其書列於《道藏》,可謂名實相副。

揚子《太玄經》、邵子《皇極經世》,皆易之支流。《易經》哲理,既與道家相通,此二書之收入《道藏》,自無問題。

《江淮異人錄》所記多道流俠客術士之事;《山海經》語涉神怪;《穆天子傳》跡遍遐荒。諸如此類,皆儒家所不敢言。道家思想,本是遊乎方之外者,故不妨接受耳。

總而言之,道家學術,包羅萬象,貫徹九流,本不限於“清靜無為”消極之偏見,亦不限於“鍊養”、“服食”、“符籙”、“經典”、“科儀”狹隘之範圍。《道藏》三洞十二部之分類,誠不免疏舛,但此或因受佛教之影響,出於不得已。

吾人今日談及道教,必須遠溯黃老,兼綜百家,確認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切不可妄自菲薄,毀我珠玉,而誇人瓦礫。須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揚道教,即所以救國。勿抱消極態度以苟活,宜用積極手段以圖存,庶幾民族尚有復興之望。武力侵略,不過裂人土地,毀人肉體,其害淺;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奪人思想,劫人靈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尚能用武力對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則我之武力無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國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將見數千年傳統之思想,一朝喪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終至失其信仰,禍患豈可勝言哉!


復興道教計劃書


皖江陳攖寧擬稿

世界人類爲戰爭所苦,希望和平,亦已久矣。宗教者和平之母也。吾人果欲實現和平,自不能不弘揚宗教。道儒釋耶回五教之宗旨,無非勸人爲善,誡人作惡,務使天下億兆生靈咸涵育於慈風惠澤之中,彼此皆能互助合作,而不相侵害。然後人類社會,方得維持,國家治安,庶幾長保。此宗教精神所以偉大也。

道教之在中國,本爲五大宗教之一,發源於始祖軒轅黃帝,集成於道祖太上老君(即李老子)。儒教孔子,比較老子,算是後輩。釋迦牟尼雖與孔子同時,而佛教則到東漢時代方傳入中國。耶回二教,更在儒釋之後。可知五教中首推道教爲最古。

我輩既屬黃帝子孫,對於此種古教,當然要特別愛護,努力弘揚。抱樸素之胸懷,倡不爭之道德;秉宏深之願力,祈世界之和平。雖志欲存古,而不背於潮流;雖功在崇玄,而不妨於客教。凡關於玄門一切事項,當興者即興,當革者即革,總以發揮道教真義,而又適合於現代心理爲原則。

兹擬復興道教辦法大綱九條,並加以說明,以供海內奉道諸君子之參考。如能聯絡同志,籌備基金,斟酌緩急,依次舉辦。化除界限,合方內方外爲一家;造就人才,融入世出世爲一貫。則社會民眾,實受其福利,又豈僅玄門之幸哉。

復興道教大綱

一、道教講經壇

二、道學研究院

三、道教月報社

四、道教圖書館

五、道書流通處

六、道教救濟會

七、道功修養院

八、道士農林化

九、科儀模範班

大綱要旨說明

一、道教講經壇

凡是正式宗教,無不首重講經者。在儒教則講四書、五經,在耶教則講《新、舊約聖經》,在回教則講《古蘭經》,在釋教所講大小經典,更是名目繁多,不可勝計。惟獨道教歷年以來未聞有講經之事,人皆爭先,我獨落後。因此各教之優點與特長,容易使大眾瞭解。而道教的好處何在,人皆茫然,莫知所云。近代坊間所出版之道教書籍,雖有幾種,惜其內容淺薄,不能爲道教爭光。社會上偶有一二名人演講道教,聽眾亦未必因此有何感化。蓋以編輯道書者及演講道教者,皆是普通文墨之士,而非專誠信仰道教之人故耳。今欲矯正此弊,應當從演講道經並宣傳道教真義入手,其辦法如左:

第一條 地點選擇

佛教講經,向來是在各處寺廟之中。耶教講經,是在各處教堂之內。彼等不須要選擇地點。惟道教講經,尚屬創舉,向來未曾有過,故應當選擇地點。總以交通便利,房屋寬舒,最少能容納百人以上座位者爲合格。一切布置,皆要清靜而莊嚴,庶足以壯觀贍而保榮譽。

第二條 聽眾限制

各處耶穌教堂,每逢星期日講道理,婦人孺子,勞動苦力,目不識字者,以及頗有學問者,擠滿一堂。佛教叢林講經,聽眾雖稍爲齊整,然其中程度亦復高低不等。譬如小學生與大學生同在一堂聽講,同用一種課本。程度高者,每厭聞淺近之言;程度低者,又不識精微之義。講師往往顧此失彼,殊非良法。將來道教講經時,凡聽講者,當憑聽講券入場,無券概不招待。聽講券發出時,必須確知其人恰好合於聽講之資格,始贈給之,切勿濫發。講玄妙的道理,聽講券須給程度高的人;講普通的道理,聽講券須給程度低的人。

第三條 演講材料

全部《道藏》數千卷,內容極其複雜。况且外面尚有許多道書,未曾收入《道藏》者,亦不下千餘種。試問應該從何處講起,故不能不擬定一個標準如左:

(甲)老子《道德經》。此經乃道教聖典。大用之,可以治國平天下;小用之,可以修身養性,了脫生死。漢唐宋明歷代皇帝,皆崇拜此經,與四書、五經並重。故此經在道教中之尊貴,等於耶穌教之《新、舊約》。有《道德經》,然後有道教;無《道德經》,則道教無所憑藉,亦不能成立。歷代注釋此經者,有幾百家之多,可以想見其價值。將來若要講經,當從此經始。

(乙)諸子經書。如莊子《南華真經》、關尹子《文始真經》、列子《沖虛真經》、文子《通玄真經》、庚桑子《洞靈真經》,以及《淮南子》、《抱朴子》、譚子《化書》、周子《太極圖說》之類,皆可作爲演講材料。但須提要鈎玄,擇其有益於國家社會之理論,或修養身心之方法,善爲說辭,以教世俗。不必徒事考據,搬弄陳言。

(丙)歷代名人道教言行錄。教外之人,不識道教真面目,每每輕視道教,認爲歷代道教皆是巫覡方士之集合體,不足以言教。而教內之人,又終年忙碌於誦經禮懺,拜斗放煉,亦無暇稱述前輩之遺徽,以作後學之模範,致將已往諸賢組織道教之苦心孤詣淹沒而不彰。今日若欲提倡道教,宜從廿四史及各省府縣志中,選擇歷代道教先賢所行所言足爲後世法者,編作講義,分期演講,以挽末俗而正人心,則道教對於社會,利益良多,復興之望,可計日而待。

(丁)各種勸善格言。如孝弟忠信、禮義廉耻,一切做人的道德,皆包括在內。但舊式善書,有許多不合於現代人之思想,宜慎重選擇,免遭物議。

第四條 演講時期

按滬地情形而論,每逢星期日,最宜於演講。因星期日聽眾皆有閑暇。若星期一至星期六各日,則宜在晚飯後七點至九點之間爲適當。凡宗教演講,不是短時期所能發生功效,須要繼續不斷,方爲有益。並要普遍散布各處,則效力更宏。奈道教演講人才,今日難以多得。若有經費,可先就上海試辦一處。俟人才足够分派時,再推廣於各處。設若自己沒有固定的場所,只好暫時不辦。切勿徒慕虛聲,姑借某公共場所,作短期演講,大登廣告,鬨動許多男婦老少,來看熱鬧,等於聽話劇一樣,人己兩方,皆無利益,止有勞神傷財而已。

二、道學研究院

道是何物?道教真義何在?道教對於人類社會有何利益?此等問題,非但教外人難以瞭解,雖教內人,亦往往不能回答。因爲缺少一番研究功夫之故。如果希望道教將來能與他教有同樣的發展,不落後塵,必先從研究道學入手。今試擬辦法數條,以供采擇。

第一條 本院以研究中國古代道學,預備將來弘揚道教、利益國家社會爲宗旨。其性質頗似前清各省用地方公款所設立之書院。與現時普通學校性質不同,與道功修養院專重個人修養者亦不同。

第二條 地點不宜在冷僻之區,亦不宜處繁華之境。如杭州西湖之城市山林,頗屬相宜。本院乃道教中的文化機關,只可供奉黃帝、老子、孔子三聖牌位。其他神像,不便供奉。

第三條 本院課目如下:(1)道教真義;(2)道教源流;(3)道教清規;(4)道教名人列傳;(5)道教應用文章;(6)儒釋耶回各教大義;(7)諸子百家精華;(8)中外歷史地理;(9)普通科學常識。

第四條 初次試辦,止開一班,以四十名爲滿額,三年畢業,即可算是道教基本人才。第一期畢業後,第二期是否繼續開辦,須看將來情形如何,再行酌定。

第五條 畢業後之出路,由本院盡力介紹到各省道教大叢林中,擔任講師之職。平均分派,每省不過二人。只患人少,不怕人多。出路一層,可以無憂。

第六條 入學資格,年齡廿五歲以外、四十歲以內,國文精通,腦筋靈敏,身體健康,無一切嗜好,無室家之累,對於將來弘揚道教,具有熱心宏願者,爲合格。方內、方外兼收。

第七條 考取入院之後,凡膳宿、書籍、講義、紙筆等項,皆由院中供給,概不取費。假使本院經濟力量尚欠充實,即不收方內學員,而專收方外學員。由各省道觀選擇合格之道友,保送入院肄業,並由該道觀貼補本院學費及膳宿費;畢業後不受限制,聽其回到原來道觀自由服務。

第八條 凡有志入院研究者,在預備投考之前,須有介紹人一位,否則不能應試。考取及格以後,除原有介紹人外,須再另覓保證人一位,否則不能入院。入院時,須填寫志願書,言明畢業後以弘道爲終身義務,並不許半途退學。將來該學人若違犯院規,介紹人與保證人,當連帶負責。若是出家道士,志願入學者,由各大道觀住持,作介紹及保證。

第九條 本院設院長一席,請方外年高有德之人擔任,或創辦人自己擔任亦可。須要常年住院,管理院務;若院長因他事不能到院時,得請相當之代理人。又聘請正副主任教師二位,常年住院,每日授課。助教師二位,不住院。又書記兼司賬一人,又厨房一人,門房一人,雜役一人或二人。伙食淨素,禁止葷腥。

第十條 本院開支各項:院長辦公費,教師薪金,傭人工資,師生膳費,講義書籍等費,房屋裝修器具設備等費,日用必需一切雜費。

三、道教月報社

抗戰以前,國內各處佛教定期刊物最盛,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等,幷其他不定期刊物,共有幾十種之多。又如耶教、回教、理教,各種定期不定期出版物,亦風起雲涌。惟專門道教刊物,獨付缺如。八年抗戰期內各教所出刊物,多已停止。勝利以後,世界大局安定,各教原有刊物,必將繼續出版,以爭取民眾之信仰心。此時道教若再無所舉動,無所表示,恐又不免落後矣。設聘請普通學校出身之人,來做道教文章,辦道教刊物,彼等對於道教認識不清,或者要弄出笑話。而本教內長於筆墨之人材,頗嫌太少,難以應用。道學研究院,今日果能創辦,則三年畢業以後,講經的人材,傳教的人材,編輯的人材,皆綽然有餘。假使目前急於要辦道教刊物,則總編輯之人,最關重要。必須先得其人,然後月報方可出版;若無其人,只好緩辦。

四、道教圖書館

徐家匯天主教圖書館,頗有名氣,裏面藏書甚多,並且有一部《道藏》。往年閘北佛教居士林,亦有佛學圖書館,內容尚佳,惜爲戰爭炮火所毀。道教圖書館,從來未曾有過,假使能够成立,真可以稱得起道門中偉大的事業。在往日承平時代,搜羅道書,已非容易,况又經過多年兵燹之灾,版本喪失者,不可勝計。將來信道、奉道、慕道、學道之人,要想看古本道書,恐無問津之處。聽說杭州玉皇山所藏道書並經史子集不少。

第一步:宜先請專家分門別類,編一部目錄,並注明每部卷數、册數、作者姓名、朝代、版本新舊樣式。

第二步:宜設法在葛嶺上面建設一所道教圖書館,將玉皇山所藏道書擇其要者,陳列於葛嶺圖書館中,託老成可靠的道友管理之,以便游客參觀,兼售圖書券及茶資,以貼補零碎開支。如此長久下去,則西湖葛嶺道教圖書館之名,可與湖山共垂不朽矣。道學研究院,最好與圖書館相近,彼此皆有便利。

五、道書流通處

耶教書籍,各教會中皆可購得,定價甚廉,等於半賣半送。佛教書籍,各大城市,亦有專售之處,價雖不廉,但因其流通甚廣,觸目皆是,學佛之士,可以自由選購,伊等喜其便利,故亦不嫌價昂。惟獨道書在市面流通者甚少,得之不易,全國學道之士,感受困難,常有半途改變宗旨,弃道學佛者。因爲佛教的好處,在經典上說得明明白白,使人樂於信從。道教的好處,在佛教書中是一句不肯說的。即在雜書中亦尋不出道教的好處何在,偶有論及道教之事,大半是游戲諷刺一類的文章。而道教專門書籍,普通人又看不見、買不到,自然他們都傾向別一方面去了。

上海書店雖多,惜專門出售道書之店缺乏。往年上海南市翼化堂書局,頗有志於此,曾由各省搜羅許多稀罕之道書出售,學道者頗稱便利。後以城內市場破壞冷落,該書局遂致停頓;現在雖已復業,不知各省道書尚能源源而來否。上海如此之大,人口數百萬之眾,不能不有一處專門流通道書之機關,以爲學道的群眾謀便利。但此事乃商業性質,與圖書館性質不同,非有多年經驗的熟手,不能辦理此事。將來若要流通道書,用何法進行,方不至於虧本,不妨先與翼化堂辦事人一商,因伊等對於此事頗有經驗。

六、道教救濟會

宗教家原以濟世度人爲本務,所以耶穌教天主教,最熱心於辦醫院開學校一類的工作。彼教人才甚多,凡醫院學校中,院長校長、醫師教師,以及其餘職業人等,皆由本教信徒擔任,故能諸事順手,上下齊心。道教人才缺乏,若亦要辦醫院開學校,則大小職務,都要請道教以外的人擔任,未免諸事掣肘,勞而無功,况且常年經費亦不易籌募。但若對於社會救濟事業概不過問,似非宗教家應有之態度。今擬先從近處做起,俟有成效,再行擴充。因普通救濟事業,已有各慈善機關,專門辦理,其範圍甚廣。道教救濟會,初次創辦,範圍應有限制,方易於著手。限制的意思,就是有錢者出錢,無錢者出力,急難者受惠,凡出錢出力及受惠者,皆以信仰道教之人爲限,而不涉及教外。並且只能救急難,不能救貧窮。大意如此,詳細辦法,臨時再議。

七、道功修養院

佛教居士林,早已有過。道功修養院,至今尚未見有人發起。一般好道之士,皆認爲此種組織今日甚爲需要。兹試言其概略如左:

第一條 道功修養院宗旨,在脫離塵俗,修養身心,不應酬經懺,亦不招待香客,以示與普通道院有別。

第二條 本院宜設於山水名勝區域,不宜在城市中。

第三條 本院創辦人,無論方內方外均可,或方內與方外合辦亦可。

第四條 創辦人造像,及生平事迹,永遠供奉於本院內以留紀念。

第五條 設若本院由在家人與出家人合辦時,經濟負擔如何分派,辦事權限如何劃清,當由彼此商量同意,載於文據之上。

第六條 大殿只一間,供奉三清聖像已足。其他諸神像,一概不供。

第七條 單人住宿的小房間,宜多做幾間備用。凡是有志於修養者,皆性喜清靜,不願數人同住一室,妨礙其用功。

第八條 初次試辦,暫不建設女道友宿舍,將來看情形如何,再議辦法。

第九條 除道友宿舍而外,如飯廳、講堂、會客室、閱書室、管理室、儲藏室、門房、傭人房、厨房、浴室、便所,皆要齊全。

第十條 住院道友,禁止吸烟飲酒,及葷腥肉食。

第十一條 本院宜多備各種修養書籍,以供諸道友閱覽,遇有機會,或可延聘修養專家,指導下手用功之法。

第十二條 道學研究院,注重研究學問。弘揚道教,是以利人爲宗旨。故凡來就學者,應當酌收月費,或年費,按最低數目計算。

八、道士農林化

道教全真派本旨,重在修行,既要修行,必須先能解决生活問題。然專靠募化,實不足以維持生活。若兼做經懺,雖可以暫顧目前,亦非長久之計。而且於全真派注重清修之本旨,頗有妨礙。况社會情形,日趨改革之勢,經懺事業,根基是否穩固,亦有問題。全真派既是講究清修,似宜遠離塵俗,退居山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靠化緣與經懺謀生,方是正理。所謂農林化者,即是以農業生産,並森林種植,維持道糧,自食其力,不必求人。然後品格清高,方不致被外人所輕視。農業不限定耕田種地,收穫米麥,凡植物可以充饑,藥草可以療病者,皆在農業範圍之內;森林不限定松柏大樹,凡是茶葉、竹笋、棉花、桐子,以及各種果木,只看土地相宜,皆不妨試種。各處荒山未曾開闢者,不計其數,正需人去經營。近來出家人,多半和俗家混居繁華都市之中,除了誦經拜懺而外,無事可做。凡俗家所能做的職業,出家人一概無分,反落得一個不事生産之名。何如隱居山林,自食其力爲上策耶。

九、科儀模範班

古代道教真義,入世則治國安邦,出世則成仙了道,本無所謂經懺科儀。自魏晋以降,天師派道教,始著重經懺齋醮等事,而全真派仍貴清修。全真道士,派別甚多,其中以龍門一派爲最盛。考龍門始祖丘大真人,前半生在山中苦修苦煉,住洞坐圜,披蓑乞食,後半生則長途奔走,立功濟世,傳教度人。故全真道眾,龍門子孫,應當以丘祖爲法。如能入山清修,道成行化,最合於全真派家風。設若久居都市之中,自不能不從事於經懺。無論何種宗教,皆注重祈禱。所謂祈禱者,就是以人的精誠,感動神的靈力。祈禱之儀式,雖各有專門,祈禱之原理,彼此實無二致。原理如何,即在乎至誠感應。故誦經禮懺、焚香上表、鐘鼓音樂,皆是一種儀式,而最關重要者,還是正心誠意,然後方有靈感可言。科儀模範班者,其目的在訓練一班經懺人材,免除時下種種習氣,務必法事認真、精神貫注、衣冠整潔、態度莊嚴,處處遵照科儀,絲毫不苟,足以爲道門之模範,而博得社會之好評。果能如此,則經懺事業,自然可以永久存在,而不至於逐漸衰落。

附啓:此稿作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彼時國內情形,與現在大不相同。今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市道教會正式成立。會中辦事諸君,欲將此稿付印流通。愚見認爲事隔六年,原稿已不適用,需要修改之處頗多,遂倉卒作第二次修改後,再付手民。但此稿僅言大綱,未免簡略,恐不足以應用。將來若要實行時,其中細則,須妥爲審訂,仍有賴於本會辦事諸君之深謀遠慮,斟酌盡善,拙稿止能作爲參考而已。

歲次丁亥(1947年)清明節陳攖寧寫於滬上


白雲深處人家 Home in Mists
Digital Arch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aoism (Daoism)
No Rights Reserved. All free of charge. 版權不保留,免費共享
千古蓬頭赤腳,一生伏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白玉蟾自贊
松篁鬱鬱冬猶秀,桃李紛紛春漸迷。識破邯鄲塵世夢,白雲深處可幽棲。——陳摶